《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后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用时一课时,尽量简化教学,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体会品味,在理解中完成背诵。

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出有关爱国的诗句。二、作者作品(PPT呈现)

1、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中之一。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2、背景:本诗发表于1979年。经历“文化大革命”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历过深重灾难后获得新生的祖国,为个人的不幸而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

3、朦胧诗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水,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三、诗歌朗读指导

听录音并跟读,揣摩诗歌内在旋律: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重读修饰语及中心词,声音重的语速要慢。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契合。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运用排比,加强语言力度,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熟读诗歌,归纳诗歌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

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

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获得新生)

第四节:“我”愿为祖国献身(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要与祖国融为一体)

2、“我”指代了什么?

“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痛苦、悲哀而又充满希望和爱的感情。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第一节中,诗人构思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构思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形象。

2、第二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补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感情色彩由忧愁变为欣喜,意象有“新的理想”“古莲的新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表现出祖国摆脱束缚,积极向上的状态。

4、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力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巅峰,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取得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强烈的民族责任与使命,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愁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庄严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六、小结本课

1、主旨: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写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写作特点

①这首诗带有政治色彩,但不议论,只描绘。

②诗人在诗歌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

现代诗歌相对而言还是容易理解一些,下课的时候,已经有半数同学能够背过,本节教学还算顺利。但个人觉得在课堂上读的时间还是太有限了,如果需要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尝试两课时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