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脉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周,春秋,战国,可能也会知道其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但想必对其中的逻辑脉络不是很清楚,下面就给大家理顺一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 周文王 之子 周武王 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被 申侯 和 犬戎 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先后定都于 镐京 和 丰京 (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 五年营建东都 成周 洛邑 (今河南洛阳)。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 华夏族 逐步形成,成为现代 汉民族 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 戎狄 、 肃慎 、 东胡 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 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 国野 之制开始瓦解,到 战国 则普遍为 郡县 。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 烽火戏诸侯 的 周幽王 被 犬戎 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 周平王 (宜臼)为君主,平王将都城从 宗周 镐邑东迁至 成周 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 东周  。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 历史 上继 西周 之后的朝代, 诸侯 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 周平王 ,延续周朝, 定都 洛邑 (今河南 洛阳 ),史称东周,以别于 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 春秋时代 ;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联手灭 智氏 家族后, 三家分晋 ,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 战国时代 。 

平王东迁 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 天子 不能担负 共主 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 尊王攘夷 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 子带之乱 ,襄王不能平,求救于 晋文公 ,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 周襄王 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 东周国 和 西周国 。赧王迁都西周  。 周赧王 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西周国 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 。七年后, 东周国 亦被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 东周 前半期历史阶段。自 公元前 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 史官 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止于公元前403年,以 三家分晋 为标志。

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齐国 、 晋国 、 宋国 、 陈国 、 郑国 、 卫国 、 鲁国 、 曹国 、 楚国 、 秦国 、 吴国 、 越国 、 燕国 等。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 齐桓公 、 晋文公 、 宋襄公 、 秦穆公 、 楚庄王 相继称霸,史称 春秋五霸 。自 东周 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时的一些大国

齐 :齐国的祖先是 周文王 的谋臣 姜尚 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齐桓公 (小白)。他依靠谋士 管仲 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前567年)消灭了 东夷 大国—— 莱 ,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 田齐 ”。

管仲是一代名臣。孔子曾对他评价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齐国霸业的一大项目是南制荆楚,详细见中国史纲57页。

宋 :宋国是周朝 三恪 之一,国君 子姓 ,国都 商丘 。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 武庚 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 微子启 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历史记载 宋襄公 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 弭兵之盟 ”,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公元前487年, 宋景公 出兵灭亡 曹国 。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 宋康王 推行王政,使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趁机举兵灭宋。

晋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 唐叔虞 。东周初期, 晋献公 (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 翼城县 ),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 重耳 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 华夏文明 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 民族大融合 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郑 :郑国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姬姓,初都郑邑(今陕西渭南华州),后迁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在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 庄公 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 许国 ,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 郑庄公 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 子产 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 韩哀侯 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楚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 高阳氏 。高阳者, 黄帝 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 帝后 第五代 吴回 ,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 祝融 (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 陆终 ,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 芈姓 ,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 周文王 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 子爵 ),居楚地 丹阳 (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 方国 ,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秦 : 周孝王 因秦的祖先 非子 养马之功,“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秦襄公 护送 周平王 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周僖王五年(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 秦公陵园 。 秦人 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 秦穆公 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 晋国 、楚国、 齐国 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 商鞅变法 才开始改变。

吴 :吴国,也叫 勾吴 、工吴或攻吾。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 长江 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

周太王 生有长子 太伯 ,次子 仲雍 和小儿子 季历 。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 周武王 封泰伯第三世孙 周章 为侯,遂改 国号 为吴。 春秋时期 ,吴国被 越国 所灭。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 阖闾 在现苏州建立都城,任用 伍子胥 和 孙武 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子 吴王夫差 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 齐国 和 晋国 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 勾践 趁虚而入。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越 :越国, 姒姓 。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 无余 ,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封地在古雷泽,即今山东菏泽一带,再后来却逐次南移,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现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 勾践 经常与 吴国 对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败于 夫差 ,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 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小国,大家可以把小国当做空气即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小国微不足道,也就没有谈论的意义。

以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灭掉 智氏 , 三家分晋 为起始标志,至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经过 春秋时期 ,的 旷日持久 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瓜分晋朝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上承 春秋 乱世,中续 百家争鸣 ,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 百家争鸣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 吴起 商鞅 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 张仪 、 苏秦 的 纵横捭阖 , 廉颇 、 李牧 的战场争锋, 春申君 、 孟尝君 、 信陵君 、 平原君 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 中央集权 的 君主专制 社会的 雏形 。

在赵襄子等三家的联合下,魏赵韩不仅瓜分了智氏的地盘,也彻底架空了晋国的国君,战国七雄的时代随之而来。因为晋国实力强大,晋国这一超级大国分裂后,秦国、楚国、齐国等都是受益者。

形势总结:战国时代的形式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来 晋国 内乱,以 智伯瑶 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 赵襄子 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齐国卿族田氏到 陈完 的第五世孙 田恒 ,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 齐国 政权(前386年 田氏代齐 )。后来 燕国 崛起, 秦国 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 战国七雄 。

七国疆域: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齐秦争霸

在战国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随着魏国和楚国的相继衰落(见 战国历史分期 ),形成了齐国和 秦国 东西对峙的局面,因而秦齐两国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 联齐抗秦 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 张仪 和 公孙衍 ,他们分别 连横 和 合纵 。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 周显王 四十年(前329)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秦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 宜阳 ,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王下怀,遂以张仪为 客卿 。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 惠施 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 周慎靓王 二年(前319),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蜀国、巴国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 秦国 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  。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 。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农业条件优越,为日后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周慎王五年(前316), 燕王哙 将王位让给 相邦 子之 。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楚国的衰落

当时主要强势的大国秦齐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是春秋老牌强国,和晋国争霸了百年,虽在春秋末期遭受了吴国大举入侵,国势大损,但随着楚昭王,楚惠王数十年的修养以及不断对南北拓开疆域,渐渐有了复兴的苗头。战国初期, 楚悼王 任用 吴起 为 令尹 ,实行变法,楚国北败三晋,西却秦,南开长沙,苍梧,天下诸侯畏楚之强。

前381年,楚悼王死后,贵族叛乱,射杀吴起并箭中王尸,新即位的 楚肃王 将其叛乱贵族尽灭,但同时造成楚国朝政大为混乱,楚肃王为稳定朝政,与剩下的贵族达成协议,废除吴起的部分变法,以求稳定国家。变法虽被大大缩减,但不影响楚悼王为楚国留下的强国之体,其后楚宣王,楚威王即位后,创造了楚国在战国前所未有的盛世情况,即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在此期间,楚宣王扶持过秦献公,秦孝公,秦楚两国通婚连好,共对魏国。楚宣王又发兵救赵,离间三晋,削弱强魏。齐魏徐州相王而不通知楚国致使楚国大怒,楚威王在徐州大破齐军,给了齐威王一个教训,楚国在此期间国势达到最强的局面,总体发展还是向上的,并使这一盛世延续到楚怀王前期。

在楚怀王时期,秦齐两国前后强盛起来,楚国对其双方的倾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两国开始了争取楚国的支持。但自齐国大破燕国后,楚国与齐国结盟和好,齐楚联盟,致使秦国想要攻伐齐国的打算落空,秦国想要打击削弱齐国,就要拆散齐楚联盟不可。可楚国此时的国君偏偏是爱贪图便宜的楚怀王。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 周赧王 二年(前313)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秦国派张仪入楚向 楚怀王 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 商於 (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军在 丹阳 打败楚军,楚兵被杀八万人,楚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