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对医者言真矛盾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讳疾忌医,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出自《韩非子·喻老》里的一篇文章,原本这篇文章没有名字,后人加了标题《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如下,也算再次阅读一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文章以蔡桓公的病情的发展为主线,通过扁鹊“四见”桓侯后道出其病情的变化,记录蔡桓公因为讳疾忌医而导致自己身亡的故事。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很多人也听了许多了,无非是告诫世人要勇于正视现实,不要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道理浅显易懂,这里就不在探讨,本文想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大家都容易忽视的内容----扁鹊的医术到底有多高明?

春秋时期,涉及医学的著作能留下来的并不多,比较出名的有《难经》和《皇帝内经》,涉及的名医家有扁鹊、缓和等,数量相对于儒家、法家而言,确实不多,留下来的著作也及其稀少。那么回到上问,扁鹊医术有多高明?这里面又有一段故事: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原文无非是魏文王问扁鹊他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高明,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却不管他是谦虚还是实话实说,这里面道出了一个《皇帝内经》里的医学道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简而言之,即是未病先防是上医、已病防变是中医、重病防复是下医。各位看官,如今我们很多人都是得了病才去医院,然后医生根据情况检查身体,而这个时候,有可能得的是小病,有可能得的是重病,但是都已经处于得病的阶段了,这是中医以下的层次了。且看如今的医疗手段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更先进了,但是对于医生的技术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当然是在一个人还没有生病(或者是刚有病的预兆)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治疗或者预防,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是最省心省力的,这是上医,扁鹊的大哥就是这个阶段;当一个人处于生病的状态,然后去看医生,这个医生信手拈来,药到病除,什么病都逃不过他的掌心,这是中医,扁鹊的二哥就是这个阶段;技术的深浅才能看出一个人的高深,疑难杂症,大病重病,手到即除,这人医术真高超,这是下医,扁鹊自称的阶段。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矛盾点了,当然不是医学上的。上医都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有可能医好了也会被怀疑,毕竟病还没有发生,凭什么给你钱,说不定没得病呢,所有上医最穷,名声也最不显;中医都在治疗已病的人,拿的都是小钱,也算是小有名气;下医治的都是重症,贵得很,医好了钱会很多,还会得到响亮的名声。这就是矛盾之处,作为一个医生,你是想当上医呢?或者中医?还是下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