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最初萌芽于什么时期

如题所述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孟子论孝
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了其他儒者。他对孝道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2、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种“。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 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孔子论孝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
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曾子论孝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具体如下:

曾子
1、对孝道的全面泛化。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要说哪些内容对我们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孝道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孝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时期的祭祀风俗。

及至百家争鸣时代,"百善孝为先"的概念逐渐形成,并被古代统治者沿用到治国层面。而上升到政治高度以后,孝道也就此成为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百善孝为先

我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小农经济思想;而古代政治体制,则是家国一体。自古以来,百姓在家坚守孝道,在外秉承忠义,从而构成了社会结构稳定的基础。

正因如此,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曾大力推行孝道治国。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皆亲身参与孝行。当然,古代统治阶级不仅大力提倡孝义行为,还将"不孝罪"列入法律当中,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来引导世人向孝。

在此基础上,探究孝道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发展和弘扬新时代的孝道。

一、孝道形成、发展及流变
古代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孝观念便已经产生,这从尧舜禅位中可窥见一二。《尚书·尧典》记载:"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大致意思是说,舜的父亲糊涂,后母也对他不好,可舜依旧能保持孝道,故而被世人称颂。

而尧选择将舜立为接班人,也未尝不是看在后者孝子的身份上。可见在当时,孝观念便已经被纳入了道德范畴之中。

一、孝概念的形成
夏商周时期,孝道已经基本确立。大禹死后,其子夏启接替王位,就此开启"家天下"的政治体制。血缘关系逐渐被拔高,并当做分封贵族的主要凭据。从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经常对祖宗祭祀,充满宗教诉求意味;而到了西周时期,孝观念与道德伦理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

《礼记》则提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与大同社会相区分的是,西周时期的"小家"观念逐渐形成,老人不再由部落统一赡养,转而由其子女承担相应任务。

而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孝观念也时有出现。如《诗经·凯风》中写道:"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劳动人民不仅讴歌"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更是对自己无法及时赡养母亲感到悲伤,"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另外,《诗经·小雅·》更是提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要求人们要对父母表示尊敬和爱戴。《尚书》则称不孝为"元恶大憝",也称"矧惟不孝不友"之人,这也是后世"不孝罪"的雏形。

先秦史书《尚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