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运动会怎么写?

如题所述

范文如下:

秋风萧瑟,落叶飞舞,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终于在同学们的期盼中拉开了序幕.在这次运动会上我们班成绩显著,一共拿了四个第一,其中叶登峰的跑步最令我难忘。

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只听“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同学 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功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只见我们班的叶登峰像猛虎下山一样把其他运动员甩了半圈,不知是不是吸取了上次“龟兔赛跑”的教训,这次他再也没有松懈自己,双手使劲地摆动着,撒开两腿,奋力向终点跑去。

我们也热情高涨地为他助阵呐喊:“加油!加油!后边的人快追上你了,你一定要保持第一啊!”生怕他像上次一样掉以轻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叶登峰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四百米地冠军.我们欢呼起来,四百米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这次秋季运动会是我在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运动会,我为我们班能在最后一次运动会上取得显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我自己的良好表现而感到欣慰。

点面结合法,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常在描写某一事物时同时进行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描写,使文章具有说服力,鲜活、生动,突出特殊和一般的辨证关系。

点面结合法多用于场面描写,如夏衍的《包身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文章虽写上海杨树浦东洋纱厂里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却从头至尾细致刻画了一个女工“芦柴棒”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一个女工“芦柴棒”的形象,是作者着力描写的“点”;两千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是作者需要反映的“面”。“面”的辅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深度。文章运用点面结合法,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表达了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的坚定信心。

“面”的辅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深度。文章运用点面结合法,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表达了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的坚定信心。

又如孙杰的《金杯之光——中国女排夺魁的曲折道路》(1982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文章既概叙了中国女排1982年9月参加世界排球比赛,为夺得金杯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面上情况),又重点写了由不利转向有利的几场比赛(点上情况);既描写了中国女排队员的整个情况,又重点叙述了几个女排姑娘的情况。

点面结合地写出了中国女排为了让中华之光在金杯上闪耀而付出的心血、走过的道路,表现了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