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反对唯心主义

如题所述

因为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由于我国的主流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以当然反对唯心主义,另外高中也没有那么课时和篇幅可以细细讲解唯物和唯心的差别,于是仅仅就一句话总结了: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第二性质,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1
唯心主义(Idealism)是在哲学中是一个提出心灵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论对立的理论体系。 其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唯心主义对心(广义)的定义:一切抽象事物的总称。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呢?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对现存经济界限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达(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仅仅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praktische Bewußtsein)当中;就是说,使自己获得独立并同现存的生产方式对立的意识,不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这里,人们的社会意识被分成两大类: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知识。公共权力或国家被归之于实践的意识。这个分类对于扩展唯心主义这一概念至关重要。既然公共权力的一般本质是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就可能变成唯心主义化的权力——国家。唯心主义的概念只有对于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段话所蕴含的广义唯心主义的定义,与哲学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存在”(自然界)相当的角色是“经济界限”(社会化的自然),也可称之为“社会存在”;而与“思维”(精神)相当的是“意识”,包括理论的意识(如哲学)和实践的意识(如社会权力)。可以看出,这个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关系,与狭义的唯心主义定义中思维对自然存在的关系在结构上相似,即广义的关系是对狭义的关系的扩展。因此,可以用这个扩展了的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定义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不难设想,在这个广义的关系中,如果意识的任何一个分支脱离了客观存在,即实现了“自我独立”,把自己设想为第一性的东西,便构成了意识对存在的“唯心主义表达”:或者是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如哲学;或者是实践上的唯心主义,如国家。前者是我们在狭义的定义中已经熟悉的,而后者正是广义的定义所要规定的。
总之,实践的唯心主义就是“主张”实践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那种唯心主义。这个自以为能够决定社会存在的“实践的意识”即国家。由于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上还有一些难点有待澄清。例如,实践的唯心主义究竟是如何“主张”社会权力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当权者在群众集会上大声宣布:“公共权力决定社会生活”,这个权力便唯心主义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义同哲学唯心主义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若要弄清楚二者的区别(以及联系),又涉及到被唯心主义的抽象定义所掩盖着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这一重要的问题。
如前所述,实践的唯心主义是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社会权力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唯心主义表达。马克思把这个经济基础称之为“现存的经济界限”、“现存的生产方式”,或“市民社会”。追溯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而劳动的分工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注明:以下的历史描述请参阅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分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分工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些简单分工。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展,工商业劳动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来,又出现了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这样,以农业生活为自然前提,以工业和商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便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业和商业各自的领域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门组成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说,分工也就意味着必须有某种公共机构来管理、协调不同的分工部门,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这个基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管理机构,即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公共权力固然是由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为不同的分工部门的协调者、管理者和集体安全的保卫者,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个新部门也在扩展:在量上越来越大型化,在质上越来越独立化。表明,一个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专职权力机构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书写,测量,计算等)的需要。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至此,劳动的分工走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完全分离的社会大分工。经过这个分工,原来站在社会之中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那一部分人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开始站在社会之上,专门从事经济生活的领导、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科学艺术的创造等属于精神生产的活动。这部分人便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其余的大多数人则继续停留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保证除了生产出维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外,还要生产出维持精神生产的部门生存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这些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便沦为社会的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社会大分工,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后果:在精神劳动(或意识生产)的若干分支机构中,执掌公共权力的那个部门通过对权力的篡夺,率先演变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机构,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经济剥削;并动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工具来保卫这种统治阶级的私利。这样一来,在公共权力(实践的意识)和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上就产生了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现象:本来是第二性的、作为社会公仆的公共权力由于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将自己变成了虚假的第一性事物,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个利用组织化的暴力作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义就是国家,即剥削阶级用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暴力机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1
人类的全部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不是精神决定物质。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偏差背景下展开的。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些人主观意志膨胀,虚报浮夸成风。认为胆量等于产量,思想等于行动,甚至提出“不虚报,就不能鼓足群众干劲;不虚报,就不能促进大跃进的形势;不虚报,就于干部、群众脸上无光”。一位作家在《徐水人民公社颂》的文章中,介绍该公社创高产、“放卫星”,一亩山药120万斤,一棵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他称颂“徐水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有的人认为共产主义就在眼前,还描绘了不久的将来的美好生活:“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以哲学论辩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主张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作唯物主义理解的一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的学者尽管在理论上并不主张思维与存在等同,实际上却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为“大跃进”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表现进行论证。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的一方,在理论上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坚决反对夸大思维对于存在、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杨献珍就在当时的讲课中多次对“大跃进”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倾向进行尖锐批评,指出办事情不讲条件的做法就是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讨论对于搞清楚哲学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3个回答  2021-05-22
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在毛选第一卷里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里。该文章解释到,唯物辩证法是具有阶级性的,是专门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当然现代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日益增多,开始怀疑唯物辩证法是否可用于其他除无产阶级外的其他阶级所使用,于是有人就认为既然唯物辩证法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那么对立的唯心主义是否就可以对应为资产阶级的服务理论了呢?所以很多人开始把观点偏向于此答案。

但是在矛盾论里又说明了一个决定性问题,两种世界观。唯心唯物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主体形式,发展到今天唯物主义已经不是专供于特定阶级服务的思想了。而是一种可用于人类探索未来探索科学的另一种观点与视角。

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出发点的,而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实践结果,观察事物发展为出发点的。所以说科学家也是分为唯物与唯心两种的。对于自然的探索,研究自然科学的通常都是唯物派,我认为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年轻的时候都是唯物派,但老年以后由于人类探索能力的局限他们的猜测过多,于是就变成了唯心派,相对论实际上是唯心论,包括霍金等,他们的特点通常是以自己的认识经验为依据作为一个标准然后去猜测更大的空间事物。以这个定义开始研究。就像科学家都说太阳是个球体,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太阳是球体,因为根本就探测不到太阳内部,也许太阳内部是一个高速转动的黑洞漩涡也未可知,毕竟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属于太阳的外围圈。所以这个主要看你是先下定义还是后下定义的问题。唯心唯物就是这样。所以作为务实的我们当然要选择唯物主义喽。
第4个回答  2021-05-22
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由于我国的主流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以当然反对唯心主义,另外高中也没有那么课时和篇幅可以细细讲解唯物和唯心的差别,于是仅仅就一句话总结了: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第二性质,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