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最可爱的人是谁?

理由是什么呢?

  史湘云

  有人这样评论过:“薛宝钗使人敬,林黛玉使人怜,史湘云使人爱。”
  诚然,这“爱”是由衷喜爱之意。究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读者,不管是拥林派还是拥薛派或是二美合一派,都由衷地喜爱史湘云呢?因为她的“英豪阔大宽宏量”?还是她专爱扮成俏丽的小子模样?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的原因。史湘云的性情纯真率直,完全如同一个不谙世事又未被尘世污染的小孩子,她的一团孩气,是使人爱的最根本原因,也正是人性最初的表现。
  林黛玉常常有意地刺伤宝玉,确实有些小气;薛宝钗每每留心去笼络他人,城府未免太深。而史湘云则不然,她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均发自内心。得罪黛玉抑或受贾母宠爱,都是她无意所致,并没有一件是出于精心安排的。因此,读者就象对待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一般,原谅她的小过失,而喜爱上她纯真豪爽的大品格。
  再则,史湘云的年龄较薛、林都要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实是因为她年龄尚小、情窦未开的缘故。曾有人认为史湘云与薛林二人是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就我看来,作者之所以将她描写成诗才与黛玉齐肩、女红和宝钗媲美、感情上与宝玉两小无猜这样一个人物,并没有打算将她和薛、林二人的地位等同起来,更没有打算写一个四角恋爱故事。作者其实用的间色法,将史湘云写进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中,使故事情节更曲折,感情线索更隐约。在史湘云孩子气时期,由于人性的初现,使得宝玉和她相处甚欢。梳辫上头、烧烤鹿肉,一幅幅场景展现出青梅竹马的小儿女形迹。发展到后来,宝玉这个“情不情”之人竟私藏金麒麟,但紧跟着的湘云劝学宝玉着恼,说的那一通子话终于让窗外的林妹妹放了心,也让捧着书的读者消除了误会。特别是当史湘云在薛宝钗的悉心教导下,最初的人性慢慢在传统女德的种种规范下变得暗淡、乃至泯灭后,宝玉和她之间的感情就大不如从前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史湘云是怎样从人性初现时的一团孩气到传统引导后的人性泯灭。
  史湘云一出场,就以她“爱”、“二”不分的娇憨形象立于读者心中。但更出人意表的是她身为千金小姐竟然大大咧咧地说:“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在封建社会深海侯门里,这样的言语恐怕是很不合规矩的,也正因为口无遮拦,她的孩童天性表露无疑,人性在此初现。
  再至第二十二回,凤姐指着一个唱戏的孩子问象谁,虽然在场的人都猜着了,但各人的表现各不相同。善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只一笑不肯说”,了解林黛玉的宝玉“亦不敢说”,独独孩子气的史湘云高兴地表示自己猜着了。她“笑道:‘倒象林姐姐的模样儿。’”这一来,不要说黛玉是个多心的人,就是向来大方的宝姐姐,我想也会生气。因为戏子在当时社会中地位比较低下,拿人比戏子如同现在拿人比妓女一样,简直是一种侮辱。不过爱使小性儿的林黛玉最终并没有和史湘云闹翻脸,皆因她也明白史丫头是“不防头”(没注意)说出来的。
  可见这坦荡荡的人性原本就是不讨人喜欢的,但也正因为表现出人性的坦荡荡,读者反而忽略了不礼貌的言辞,还是认为林黛玉小气得很!
  第三十二赠戒指那段,更将史湘云的天真表露无疑。得知袭人已从薛宝钗那里得了戒指时,“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毫无心机的史湘云真是只知动感情,不知动脑筋。“戒指儿能值多少?”所以薛宝钗乐得把它转送给别人,自己落个好名声。若是贵妃赐的红麝香珠串,别说送人,这位从来不爱花儿粉儿的姑娘竟然马上在手腕笼上。对不同的人送的东西,薛宝钗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史湘云却没想那么多。原先只觉得没人能挑宝姐姐的短处,现在则感动得巴不得有这样一位亲姐姐了。进而对宝玉进行劝说——“(史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这些话“宝姑娘也说过一回”,显然,史湘云是受其潜移默化,竟在不知不觉中站到了传统观念的一边,对贾宝玉的生活态度提出批评、进行劝说。
  打这时起,史湘云的一团孩气隐隐消散,人性的光芒也随之暗淡下来。她开始自愿地遵循封建社会的女德要求,以薛宝钗为榜样重塑自己。
  在“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时,薛宝钗先是教了史湘云一番做人的道理:“‘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才大家有趣。’”拟诗题时又不失时机地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面对这样的谆谆教导,年少不更事的湘云“心中自是感服”。于是在第二天,她一反活泼本性,以主人身份出现在宴席上,并且很稳重周到地将各色人等照顾周全。
  长大后的史湘云再没了往日的挥洒笑谈,使人喜爱的天真孩气也消失殆尽。她身上初现的人性已在封建传统礼教的引导下转变为适合封建社会需要的妇德。但尽管这样,史湘云并不令人生厌,大概是由于她是真正地恪守传统女德,虽然存了天理,灭了人欲,却是博人同情和怜悯的对象。
  史湘云是可爱的,是人性最初时的可爱,是毫无雕饰的天真。只可惜,这份可爱在封建社会里没能等到她长大。

  宝钗也可爱
  宝钗是常常被人诟弊的,常有人说的她种种不好。

  其实样样都好没有一丝缺点的人只有以前的“样板戏”中才有,我想,红楼梦之所以有这样大的魅力,其中人物性格的丰富完整多样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对宝钗,实在是不应该苛求。

  而且,拥黛也不一定要贬钗,用钗也不一定要贬黛——她们只不过是性格不同的人罢了,都有各自的苦楚。

  黛玉是理想的,宝钗是实际的,相较而言,我更欣赏宝钗。

  理由么,不为什么,是设身处地的想想而已——让我处于书外,远远的欣赏,细细的品玩,黛玉的才气是叫人心折的,黛玉的娇嗔是惹人怜爱的,可是如果现实生活中我的身旁有个如黛玉般敏感的人,我一定是受不了的。

  至于宝钗,有人说她虚伪,呵呵,我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这个物质的现实生活中,你能要求谁对你没有理由的一心一意好呢?

  而且,宝钗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已经尽可能的帮助了别人的——且不论她的出发点是不是如雷锋同志般无私纯洁罢——宝钗同学毕竟不是女圣人,我们先只看结果,不论其出发点。比如湘云要作东道,宝钗尽心为她筹划,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事情完美的解决了。更可贵的是,她很好的照顾到了湘云的情绪,“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并没有施恩的架子——有人说这是宝钗在收买人心。就算是又怎么了?谁不愿意听别人称赞自己呢?谁不愿意让别人夸自己好呢?湘云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那一回中提出自己作东道,原也是欠考虑的,难道宝钗非得要袖手旁观,任湘云回去后被婶子抱怨方好才算好人么?

  还有宝钗点戏时顺着贾母,贾母问她喜欢吃什么东西时。她都顺着贾母说,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说她故意讨好贾母也好,献媚也好,我只看到,贾母很高兴。让老人高兴不是小辈的责任么?难道非得贾母不爱看什么点什么方好么?何况宝钗做的这些也没有妨碍到别人,就算是故意讨好,也是她的聪明之处——谁不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呢?清高的黛玉也是在应制诗中写过“盛事无饥馁,何需耕织忙”的奉承之诗的。

  诸如此类,就不一一举例了。我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宝钗也是人,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她一心为人全部为己,她也没有那个义务——毕竟宝钗同学不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呵呵,说了这么多宝钗的优点,接着说说宝钗的缺点罢。

  我在前文中已经数次强调宝钗不是女圣人,就是因为她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也有缺点。金钏儿投井后,她对王夫人说的话的确显示出她的冷酷——可是,她能怎么做呢?大骂自己的姨母?说王夫人草菅人命?她以什么立场来说这些话呢?——正义的使者还是公正的法官?何况大家都心知肚明金钏儿被赶出去真实原因,她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儿家,怎么出口呢?

  唉,宝钗是个会利用机会的人,她成功的利用了这次机会,成功的使王夫人对她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层。却使我平添出对她的失望来。

  我想看到这里时常常想,她固然没有主持正义声讨王夫人的立场与责任(何况我认为此事的主要责任在宝玉,将另行探讨,此处不再赘言),但是,如若在这里她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只是和其他的姐妹一样当作不知此事,那么,我一定更喜欢她。可是,毕竟没有完人么——宝钗就是宝钗,不是雷锋,也不是焦裕禄,她就是一个活生生宝钗。仅此而已。

  还有就是滴翠亭嫁祸黛玉的事,我无话可说。这事的确是她对黛玉不起。也算是一种自保的方法罢。

  所以我说,宝钗对人的好,是在不妨碍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上的。一旦涉及到自己,自然是先顾自己。

  滴翠亭和金钏儿的事(我认为宝钗不该利用此事的)是红楼梦中我对宝钗失望的仅有的两个地方。

  我常常是惋惜这两个地方的,甚至会恨曹公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地方。
  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正是因了她的这些缺点,所以宝钗才没有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个女圣人。她在我们心中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宝钗对我来说就是宝钗,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一个,一个,心机很深的女孩子。所以,我们不要苛责她。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要求她的,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

  宝钗比黛玉。贾母喜欢她,是因为不得不喜欢她——她的言行举止无一不符合当时对女孩子的要求,实在是让人挑不出什么来,所以不得不喜欢她。不像是贾母对黛玉的喜欢,是那种带着疼爱的单纯的喜欢。

  像宝钗这样的女孩子,会赢得别人的称赞,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疼爱——她什么事都自己筹划的妥妥当当的,在别人眼中,她是处处都想得到的宝姐姐。谁也想不到她也会需要别人疼爱。

  像宝钗这样的女孩子,会赢得婚姻,但是却输掉了爱情——从现实来看再怎么对她不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比黛玉更适合做贾府的宝二奶奶,可是,她的丈夫心中始终是有别人的,唉。

  像宝钗这样的女孩子,不管她赢得了什么,失掉的,始终是自己。因为她不得罪人,所以,很少言自己想言,这未尝不是她的悲哀,可是,她却又不得不如此——她是要强的,她所努力的方向,是那个社会的制定的道德方向,哦,当然,更是她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这篇文章写了半天,可能大家会看得糊涂了——既不是单纯的夸宝钗,也不是单纯的贬宝钗。有点墙头草的味道。其实,我所想表达的,只不过是,宝钗也是有她的好处的,在我们苛责她以前,不妨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又能做得怎么样呢?我就不相信,世上真有那没有一点儿缺点的人。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刻画的人物性格是丰满的,真实的。在现实中,宝钗这样的人,无疑更能适应社会,更容易受到欢迎——也许,当我们无力改变的社会的时候,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宝钗的那个时代,更是还没有改变社会这一说,所以,更好的适应,也是她唯一的选择——谁不想过更好的日子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4
林黛玉

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林黛玉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林黛玉父亲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后,听王夫人说起贾宝玉,便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又因为我古人以阴历算所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867页)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18.htm?fr=ala0_1_1
第2个回答  2010-07-25
紫鹃吧
个人感觉
虽然是贾府的丫鬟,但一心为黛玉,比雪雁还忠心!
而且为了黛玉不止一次气愤宝玉~~~
比宝钗好多了 碰到小丫鬟说悄悄话,她听了去,还假装是黛玉在那里,可恶!
史湘云的话,大大咧咧,却不是很喜欢,一般般吧!
第3个回答  2010-07-27
晴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不卑不亢,不畏权势。敢说敢做,真性情也!
第4个回答  2010-07-24
晴雯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是服侍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长得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黛玉,又称“黛影”。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聪明过顶,个性刚烈,反抗性极强,敢爱敢恨,有“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极言其心灵手巧,神情跃然纸上。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她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