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做人的厚黑哲学?

如题所述

做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如何掌握做人的智慧?关键就是要博得他人的好感。压制住自己的私欲,适当地运用“善良”,学会“慷慨”与“原谅”,愿意“吃亏”,当你具备这些“品质”时,那么你就已经赢得了他人的好感。

将“伪善”运用到恰到好处

在厚黑的处世哲学中,没有善恶,只有利益。所以,当“善良”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厚黑者当然不会介意去“善良”一把。然而,善良的定义往往是因对不幸的人抱有同情、怜悯之心而去帮助别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善良是要损害自己的利益去令别人获得利益的。所以,在以厚黑为处世哲学的人那里应该是找不到真正的善良的。人们往往把在善意行为的表象掩盖下的实际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做法称为“伪善”。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是“伪善”行为的能手。

例如开创宋朝三百多年江山的宋太祖赵匡胤,便是此中的佼佼者。赵匡胤以将军身份,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夺取后周政权,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当上了皇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7岁,当时政局很不稳定。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春),北汉勾结契丹,一起入侵后周。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是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后,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只能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认为朝中只有大将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在国家危难时,赵匡胤却推脱说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赋予赵匡胤最高军权,让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这才领命。几天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傍晚行至陈桥驿后安营扎寨休息。

这时,军中懂得天文星术的苗训却拉着门吏楚昭辅,指导他观看此时的天象:只见天上太阳下面又出现了一个太阳,一道黑光在两个太阳之间来回游荡着,很长时间才消失,这天生异象令全军哗然。正好此时又有传闻说韩通把持朝政不发粮饷,于是大将军赵普和各位将军连夜开会讨论此事。黎明前,全部军士在驿门集合,喧哗吵嚷着说要拥立赵匡胤做皇帝。有人出来阻止,军士们也不加理睬,只是不停喧闹。天快亮时,军士们渐渐逼近了赵匡胤的寝帐,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进帐禀告兵变之事,睡梦刚醒的赵匡胤这才慌忙起床出帐。这时诸将士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纷纷站立在大帐前说道:“诸军无主,愿拥立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便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于是,将士们一齐下拜,高呼“万岁”,然后搀扶着他蹬鞍上马。赵匡胤故作无奈,握紧缰绳,对众将士说:“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都下跪答道:“一定唯命是从。”赵匡胤便慷慨激昂地说道:“太后、主上,我都以最高的礼节侍奉他们,你们不得惊驾犯上;京内大臣与我同朝为官,你们不得欺压凌辱他们;朝廷府库及士庶之家,你们不得抢掠侵扰。遵守命令者有重赏,违背命令者罪及妻子,绝不宽恕。你们可听清楚了?可能遵守?”众将士听到命令后,都齐声答应,觉得赵匡胤是个深明大义的明主。赵匡胤于是整饬军队、严肃军纪,开始转移方向,又回到京城。副都指挥使本来打算组织军队抵抗,却被政变将领王彦升杀死在家中。赵匡胤顺利登上了皇位。

当时,赵匡胤虽手握军权,但并非人人都拥其篡位。所以,赵匡胤故意下令保护太后、皇上,不许伤害皇家之人,又表明所有原有官员皆不罢黜,且令将士不得欺辱,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官员和百姓的支持。赵匡胤故作姿态的一再声明,让他只遇到很小的一点抵抗就成功地篡夺了皇位。赵匡胤篡取政权手段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这除了要归功于他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政治形式及自己手握天下兵马的实力外,恰到好处的“伪善”表现,也为他的顺利夺权贡献良多。

“伪善”是一种厚黑手段,运用好了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还能赢得一个好名声。但要把“伪善”运用好也并不容易,少了可能根本毫无用处,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正目的;而太过了也很容易露馅,以至被人识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只有将“伪善”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不易察觉背后的用意,即便是让别人知道了,也不得不对你俯首称臣,才算掌握了其中的真意。

投其所好,意在掳之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当然也少不了求助于人。这时候,往往要低三下四,请客送礼,以求达到目的。但在与人交往,尤其是求人过程中有个前提,就是要投“脾气”,关键就在于能否投其所好。

在推销过程中,如何打动顾客是一门艺术。当领悟了投其所好的诀窍后,也就等于掌握了推销的艺术,这时,成功就会越来越近。菲德尔电气公司的一位推销员就用这种办法达成了一笔大生意,顺利完成了推销用电的任务。

有一天,菲德尔电气公司的一位推销员走到一户看来很富有的人家门前。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只将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当她得知来人是来推销用电的推销员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门关上了。推销员又鼓足勇气敲了半天门,大门才又勉勉强强地打开了一条小缝,但没等他说话,老太太却已经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开了。推销员只好暂时离开。不过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番调查后,他又上门了。等老太太把门开了一条缝时,他赶紧大声说道:“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打扰您了,但我这次来并不是为了让您买电,只是想向您买一点儿鸡蛋。”听他这样说,老太太的态度温和了许多,终于把门打开了,老太太温柔地问他:“您怎么知道我的鸡蛋好呢?”推销员暗自高兴,他知道投其所好之计算是初见成效,于是更加诚恳、恭敬地说:“我听附近的人说只有您家的鸡蛋是最好的。夫人,我今天想给太太做个蛋糕,今天是她的生日。可您知道,做蛋糕一定要有好鸡蛋才行,所以我只能跑到您这里来请您卖给我几个了。”老太太一听顿时高兴得眉开眼笑,赶紧把他拉进了屋里。

推销员进屋后,很快速地瞄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发现屋里有整套的奶酪设备,断定男主人是养乳牛的,于是继续说:“夫人,我相信您卖鸡蛋赚的钱一定比您先生卖牛奶赚的多。”推销员这一次算是说到了布拉德太太的心眼里,他跟丈夫向来谁都不服谁,可从来没有人当面承认过她比她丈夫强。因此,布拉德太太马上把推销员当作了知己,不厌其烦地带他参观鸡舍。推销员知道,他的计策即将成功了。但他在参观时还是不失时机地发出各种赞美的声音。在赞美声中,老太太与推销员谈得越来越投机,也越来也深入。老太太滔滔不绝地传授给他养鸡经验,他也听得很认真。老太太同时也向他请教了用电的好处。他们变得很亲近,几乎无话不谈。推销员针对养鸡的需要详细地向老太太阐述了电的作用。两个星期后,推销员所在的公司收到了老太太的用电申请。更让推销员欣喜的是,不久之后,老太太所在地申请用电的住户源源不断。原来老太太已成为这位推销员的义务助手。

投其所好不是教你狡诈,不是坑蒙拐骗,它需要动一点脑筋,是心智机能的调动。投其所好是交往沟通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找到了对方的爱好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往往都能有所收益。投其所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沟通方法。它是为了寻求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就像将两匹驰骋在旷野上的骏马拉入同一条跑道中,让它们彼此相识,共同奔驰。投其所好就是调动你的知识、才能的优势,来向你所求助的人发出你真诚的信号,使别人愿意来帮助你,最终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得理之时让三分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人都应该是讲理的,也都知道没有理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感觉理亏。可是就算得理了也不要做得太绝,要给人留条活路。同样之理,在待人做事方面,没理不要胡搅蛮缠,得理也要让人。这就是俗话说的“为人不可太绝”的道理。

胡雪岩在做人方面有一点很令人钦佩,那就是即使完全有能力置对手于死地,而且也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时,他也绝不把事情做绝。

有一次胡雪岩到苏州办事,临时到“永兴盛”钱庄兑换二十个元宝急用,谁知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平白无故地诬蔑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的银票没有信用,使他非常生气。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而且他也完全有能力把“永兴盛”彻底整垮。“永兴盛”钱庄本来就来路不正,而且“永兴盛”的经营也有问题,他们贪图重利,虽然只有十万银子的本钱,却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已经岌岌可危了。胡雪岩本来想借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这件事,凭着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这一招借刀杀人,一点痕迹都不留。即使将它一击倒地,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同情,可能还会因为替钱庄同业清除了一匹害群之马而得到赞扬。但即使是这样,胡雪岩最后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足见他一直所秉承的“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要留下余地,为人不可太绝”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确实实这样去做的,这其实可以看做是胡雪岩的一条做人准则。

这其间自然有胡雪岩对于自我利益的考虑,正所谓“将来总有见面的机会”,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也就为将来见面留有了余地。事实上,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

俗话说:“给人一活路,给己一财路。”从商者都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有一天,一位旅客在飞机场上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商人在大声斥骂一名搬运工,后来打听知道,工人只是将他的行李托运得慢了一点。这位商人却没完没了地咒骂,虽然工人已经再三道歉,他却还没有收敛的意思。商人骂得很凶,搬运工却越显得若无其事。等商人走后,那位旅客称赞搬运工有涵养。“噢,是吗?”搬运工笑着说,“你明白吗,那家伙是到加利福尼亚去的,可是他的行李嘛,将会运到纽约去了。”可见得理不饶人对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

和有的商人喜欢咒骂别人不同,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查尔斯·史考勃是一个喜欢用微笑来解决问题的人。一次中午休息时间,他经过自己的钢铁厂,看到有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正上方高悬着一块大牌子——“禁止吸烟”。史考勃思考了一下,面带微笑地朝吸烟者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幽默地说:“各位,如果你们能够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顿时,几名吸烟的工人马上把烟火掐灭,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直接责骂他们,而是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让他的下属乐于接受自己的批评。在这个小故事中,钢铁大王可谓很有理了,但他没有盛气凌人,没有用粗暴简单的方式,而是得理让人,结果他的工人不但纠正了错误,还对他心存感激。

处世无方最易得罪他人而招来横祸。与你共事的人只要受了你的气,就可能会跟你作对。而得理让人则会赢来人们的感激和尊重。人们经常陷入“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的自我意识之中。可天下的理又怎么会让你一个人占尽,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之时让三分,这样既给别人留了颜面,也算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学会“爱上”自己的敌人

“爱上”你的敌人,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可能都无法理解。“爱上”敌人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多数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便是暂时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应当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者抓住机会嘲讽对方一番,中伤一下也是好的,又怎么能够“爱上”呢?可见要“爱上”敌人是多么难。就因为难,所以人的胸怀城府才有高下,有大小,也就是说,能做到“爱上”敌人的人,他获得的成就往往比只会中伤敌人的人要高。当然,这里的“爱上”指的是在你的敌人处于强势时应采取的一种策略。你主动示好就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甚至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等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伺机而动了。

公元1661年,清顺治帝病死,8岁的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奉顺治帝遗诏,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在皇帝亲政前主持大局。康熙一直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抚养下长大,太皇太后孝庄十分精明能干,又很有政治远见。在她的教养下,康熙少年时就具备了精明能干、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刻苦练习武艺,功夫精熟。但由于按照清朝规定,后宫女性不得参与朝政,所以朝政一直掌握在四个辅政大臣的手中。

虽然四位顾命大臣共同主持朝政,但这四位大臣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其中索尼、遏必隆、鳌拜属两黄旗,而苏克萨哈则属正白旗。在鳌拜和遏必隆眼里,苏克萨哈是一个异己,所以他们处处与他为难。索尼虽然机敏精明,德高望重,但年老多病,常常默许鳌拜的所为。遏必隆在军国大政上没有什么主见,总是随声附和鳌拜,甚至还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鳌拜。鳌拜虽然在四大臣中名列最后,但他是三朝元老,战功显赫,经常居功自傲,朝臣们也都非常畏惧他。只有苏克萨哈对鳌拜的骄横跋扈十分不满,经常和鳌拜发生争执。于是两人积怨成仇,彼此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1666年,鳌拜寻衅将支持苏克萨哈的三位大臣苏纳海、朱昌柞、王登打入监牢,甚至都不等康熙同意,就擅自假传圣旨把人杀了。

索尼死了以后,鳌拜决心除掉苏克萨哈这个唯一的绊脚石。1667年7月,康熙亲政。苏克萨哈自动请求罢官去为先帝守陵,并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保住性命。他这么说,就是为了一吐被鳌拜打压的郁闷之情。鳖拜见他如此明目张胆地表示对自己的不满,顿时动了杀心,他抓住这个机会,假托皇上的名义,将苏克萨哈及其兄弟、子侄全部逮捕入狱,随后鳌拜又指使亲信编造罪名,奏请皇上要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知道鳌拜是为报私仇,但迫于鳌拜手握兵权,又党羽众多,虽恨鳌拜入骨,却装出非常尊重鳌拜的样子,下旨将苏克萨哈绞死。

此时,康熙虽已亲政,可是鳌拜仍在结党营私,培植羽翼,继续把持朝政,根本没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政事常常是鳌拜在家商议决定,然后拿出来施行,甚至连康熙决定的事情也可以推翻重议。当着康熙的面,整拜经常高声质问并呵斥大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康熙深感一日被鳌拜压在头上,就一日不是真正的皇帝,于是下定决心清除“鳌拜集团”。但此时万万不能公开招惹鳌拜,于是康熙不动声色,对鳌拜表现得愈加尊重,还给鳌拜加封晋爵,只在私下里暗暗布置。鳌拜有一次生病,康熙亲自到他府上探望。当康熙走到病床前时,御前侍卫们发现鳌拜神色异常,立即抢先一步,从鳌拜的卧席下面翻出一把刀来。这本是意图弑君的铁证,康熙却不动声色,笑着说:“刀不离身,是咱们满洲人的习俗,怪不得鳌少保。”对此事丝毫没有追究。

为擒拿鳌拜,康熙选出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侍卫,组成一队,每日练习摔跤。鳌拜奏事,康熙也不让这些人回避,还表现出一副玩物丧志的样子,于是鳌拜以为皇帝年少爱玩,不喜欢管理朝政,就毫不戒备。

1669年的一天,康熙单独召见鳌拜。等鳌拜一进来,康熙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小侍卫们一跃而出,经过殊死搏斗,终于将鳌拜拿下,并将其打入大牢。康熙召大臣们审定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按律应处斩。鳌拜恳请免于一死,指着自己身上为救太宗皇帝而留下的伤疤,请皇上法外开恩。于是康熙改判鳌拜终身监禁,并把鳌拜的党羽亲信一网打尽。不久,鳌拜也死于狱中。

假如康熙在亲政之初,不能忍受鳌拜骄横跋扈、目无君上的态度,他是无法把朝政夺回来的,反而会惹来鳌拜的防御、戒备,甚至造反也不无可能。但是,康熙聪明地“爱上”了鳌拜,对他处处给予尊重,表示恩宠。如此,才顺利地消除鳌拜的防卫之心,夺回了政权。所以,当你与敌人的实力无法相比时,不妨采取主动,“爱上”敌人,这样就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迷惑住对方,以获得最后的胜利。

“慷慨”得当,回报无穷

以厚黑哲学为生存之道的人,自然不会随便把自己的东西拱手送人,但也有许多成大事者由于慷慨而得益。厚黑做人,如果你“慷慨”得适当,就能获得无穷的回报。在这方面,善于以“慷慨”做投资的吕不韦堪称专家。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往来于各地,倒买倒卖,积累了万贯家财。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昭王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排行居中,不受宠爱。因此,被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曾经多次攻打赵国,因而赵国对待子楚也就不太客气,所以子楚在赵国生活窘迫,很不得意。

有一年,吕不韦到邯郸做买卖,见到了子楚,心想:“这人可以用来做笔大买卖。”于是他前去拜见子楚,说:“秦王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喜欢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虽然没有儿子,但能够确立安国君的继承人。如今你们兄弟一共有二十多人,你排行居中,不太受宠,所以才长时间被留在赵国做人质。如果大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君,那么您就别指望与早晚守在你父亲身边的兄弟们竞争太子的位置了。”

子楚说:“那我又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现在您手头拮据,又客居异国他乡,没有金银珠宝孝敬父亲,也没有能力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怎么富有,但我却愿意携带千两黄金为您去秦国打点,说服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继承人。”子楚听到此言连忙叩头拜谢,说道:“如果您的计划真的能够实现,我甘愿与您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便拿出五百两黄金送给子楚,作为在赵国生活和结交宾客的费用,同时又拿出500两黄金购买稀奇珍贵的宝物,带着去了秦国。他把带来的东西以子楚的名义全部献给了华阳夫人,并声称子楚如何贤良聪明,遍交天下诸侯宾客,如何日夜流泪思念着父亲和夫人。

华阳夫人听说后,非常高兴。吕不韦又设法劝说华阳夫人认子楚做儿子。华阳夫人觉得有道理,就找机会委婉地对太子谈起了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说他非常贤良聪明,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华阳夫人又流着眼泪说:“我虽有幸能够得到太子的宠爱,但不幸的是没能为您生个儿子,我希望认子楚做儿子,立他为继承人,以便使我的终生都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就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作为凭证,约定立子楚作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又送了许多财物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作子楚的老师,子楚因此在诸侯国中名声大振。

吕不韦有个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小妾,而且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有一次子楚和吕不韦一起饮酒时见到了这个女人,非常喜欢。于是趁起身给吕不韦敬酒的时候,向他讨要这个美人。当时吕不韦很生气,但考虑到小妾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就想趁此机会让自己的后代有朝一日成为秦国的主人,于是就献出了他的小妾。这个小妾向子楚隐瞒了自己有孕在身的真相,十个月后,生下了赢政。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邯郸,形势危急,为此赵国要杀掉子楚。吕不韦拿出六百两黄金贿赂了看守子楚的小吏,子楚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军营,后来回到了秦国。

不久,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在位一年之后也去世了,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享有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庄襄王在位三年后逝世,太子政继位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至此,吕不韦的权位达到了顶峰。

吕不韦通过他的“慷慨”不仅封侯拜相,富可敌国,更是让自己的儿子做了秦国的国王,自己成了“仲父”,真可谓回报无穷!可见有了智慧,再在适当的时候付出适当的“慷慨”,所能获得的回报必定是巨大的。

明处吃亏,暗中得福

俗语有云:“吃亏是福”。厚黑学认为,这里所谓的吃亏是有意识地主动去吃“亏”,其行为当然也是有目的性的。有时候,你表面上好像做了一件非常吃亏的事情,其背后得来的确是极大的好处。

刘邦起兵之初,让萧何主持关中的事务,他自己在外征战。当刘邦与项羽对峙时,却三番五次地派人慰问萧何。萧何觉察出刘邦是在怀疑自己,弄不好就要惹来杀身之祸。经过与谋士商量,他把自己的弟弟和亲戚中能当兵的壮年男子全送到了刘邦的军队中。这样虽然家人和亲朋不理解,但他知道,这个“亏”是一定要吃的。

果然,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以后,在与群臣评论谁的功劳最大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说是萧何。众臣觉得萧何虽有功,毕竟只是个文官,怎么能与那些在战场上拼死厮杀的将领们比呢?刘邦却说:“你们所有人都只有自己跟着我,虽是出生入死,也不过你们一人而已,可萧何把他的全家都送到了军中,他是带着整个家族与我刘邦共荣辱啊!”于是群臣哑口无言了。萧何此后更受重用,位及相国。

萧何因为当年的这一明智之举,不但使刘邦的疑心尽去,还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黑学认为,真正懂得在厚黑为人处世上寻求利益者,往往都是不拘泥于一时的“亏”和“福”的。只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福利。

古时候,有个国王想买一匹千里马。他派人四处寻找,可找了3年也没有找到。有个大臣打听到某个地方有一匹千里马,就对国王许愿说,只要给他千两黄金,他保证3个月内把千里马带回来。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大臣马不停蹄地去找那匹千里马,可当他赶到那里时,那匹千里马却已经死掉了,它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一架马骨。大臣想:自己已经向国王许了愿,如果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国王肯定会怪罪,闹不好性命都会不保。怎么办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大臣终于有了一个主意——他拿出所带黄金的一半即500两黄金,买下了那匹千里马的骨头。3个月的限期到了,大臣便带着买来的马骨去见国王。见大臣买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一架马骨头,国王大怒道:“我要你买的是千里马,你却花500两黄金给我买回了这些无用的马骨头,难道你不知这是欺君之罪吗?”

大臣平静地回答说:“陛下请息怒。您不要小看这马骨头,它会为您变出千里马。”

国王听了之后很纳闷:“此话怎讲?无用的马骨头怎么能变出活马来呢?”大臣说:“死的千里马尚且肯出500两黄金,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听说陛下肯花500两黄金买一架千里马的骨头,天下的人就会相信您真的爱惜千里马,因此很快就会把活的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道理,就以隆重的仪式埋葬了马骨。这件事不胫而走。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把3匹千里马送到了国王的面前。

身带千金欲求千里马而不得,用500两黄金买回一架马骨,就有3匹千里马上门求购。其中得失,一目了然。故事中的大臣做的“吃亏”事自然也就变成了好事。可这样的“好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通达世事的智慧,敢于吃亏的勇气。所以,做人做事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就不肯放手,更不要抱着死也不吃亏的心思,要学会在表面的亏损中求得藏在暗处的福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