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茶里有乾坤,茶中有智慧的说法?

如题所述

我们说茶文化在我们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据历史记载,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非常重视茶文化。儒家以茶为礼,道家以茶为道,佛家以茶修心。所以至今,对于茶文化,我们经常会总结茶里有乾坤,茶中有智慧。笔者带你从三家文化去体会这一说法:

1、儒家茶礼渗透人心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茶在我们的世界里充当着一个和平使者的角色。我们以茶代礼,礼仪是我们含蓄的表达。儒家中的仁义礼智核心思想,在我们生活中也运用地很好。我们以茶生活为例。我们经常会约好友喝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茶逢知己一杯少的道理。我们约长辈喝茶,我们知道尊重的道理。所以,我们生活中有关于茶的故事,都会渲染上一种和谐的色调,并且能够体会到客来上茶的良好美德。

2、道家茶道出境界

茶里有乾坤,更多是道家的一种说法。我们都知道老子哲学,讲究的无为而治,逍遥自在。道家主张的是的天然合一。所谓天然合一,就是你在喝茶的一系列程序中感受到了天地间的美。我们可以借以茶艺茶道去嗅出一个人的品行。茶的生长很讲究,一小撮名茶叶吸收天底之精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的茶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手工摘茶叶、晒晾、炒茶叶、精挑细选,加上一口井水,甜不仅入口更如心。

3、佛教茶禅品人生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主张圆融,这个在如今社会中的为人处事是很重要的。方圆在世界上做为两种不一样的形状,如何在准确的时机展现出良好的一面,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佛教的茶味每日不同,不同在于心境。这个维度很高,我们有时无法理解到。但佛教讲究的是悟性,当你悟性高时,你品出的是好茶。但当你悟性还没达到,多好的茶叶你也品不出它真正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茶能养人。茶能够让人迅速冷静下来,这是佛教境界的一种修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9

你了解“茶修”的含义吗?

—听茶文化专家吴冠军谈“茶修”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繁荣兴盛与茶文化的广泛普及,“茶艺”一词早已广为人们所了解和熟悉,茶行业里一个新的词汇又日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就是“茶修”。

与“茶艺”相比,大多数茶文化爱好者对“茶修”未免觉得有些陌生,甚至包括一些曾经参加过“茶修”学习班的学员,学完了一期茶修课,也没闹明白“茶修”与“茶艺”的区别,以为“茶修”只是把传统的“茶艺”换了个说法。

那“茶修”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茶文化专家吴冠军根据多年来对“中华茶修”课题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吴冠军认为:茶修,顾名思义,简单理解是指“藉茶修行”之意。“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它是指以茶叶为主体媒介,以茶艺为精进乐趣,以茶德为行为规范,在茶文化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围绕以茶为主体的“技与艺”的不断精进与感悟,使修习者达到“以茶修心、以茶悟性、以茶养德、茶和天下”的精神境界与“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至高道德风尚的一种生活化修行方式。

之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茶修”一词尚可算得上是一个新鲜词汇,但“茶修”行为或理念之实,我们却至少也要从唐代说起啦,也就是说“茶修”一词最多算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个新鲜的事物。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一直被视为中国“茶德”的滥觞,更是体现古人早在唐代之前便已开始注重“藉茶修行”的史证。陆羽在《茶经》中首次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的生活内容明确地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更是将“饮茶”这一生活行为方式与“精行俭德”的人格修行紧密的联结到一起,使包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中国茶文化概念至此得以完美确立。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是指那些严格约束自身修为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指精进笃行,是就行事而言,意为茶人应该严格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行事,识礼守矩而不逾轨;而“俭德”则是就立德而说,指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慎行精进而不懈怠。孔子在《易传》中亦有“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的千古警句,可见“俭德”之于一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由此可以看出,陆羽“茶德”理念中,“饮茶”是非常有利于“精行俭德”的高尚人格打造的,那我们再看一下,人为何要养德呢,“德”之于人又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资治通鉴》中关于“才”与“德”把人分为四类,分别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才无德”,且有“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的说法。在这四类人中,“有德有才”之人是最为世人所爱戴的,他们造福社会,泽被后世,甚至成就圣贤之名,如老庄孔孟;而“有才无德”之人则是最为世人所唾弃、所憎恶的,他们多数会因才而祸国殃民,加害百姓,留下千古骂名,如希特勒、山本五十六、秦桧之流!《四库全书》之《战国策》中记载:“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可见“德”无论之于人格、事业还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再从才与德的社会属性看,“才”是无指向性的,但“德”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故又有“有才无德远不及无才无德”的说法。“德才兼备”是每位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但“才”尚易得,“德”且难就,故有才之人更需养德。

谈到养德,对中华茶人来说,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以“中国茶德”为规范通过“茶修”以茶养德了,那“中国茶德”又是什么呢?

1989年5月,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在上海《茶报》上首次提出了“廉、美、和、敬”的茶德说法,1991年又先后在《茶叶(1991年第三期)》和《农业考古(1991年第四期)》上以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四句浅释”形式刊出,对此说法进一步作了诠释,并建议全国范围内宣传此“茶德理念”,以增进当前两个文明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庄先生第一次相对正式地向国人解释茶德的含义。之后,庄老提议的中华茶人四字守则“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被学界确立为“中国茶德”。

关于中国茶德的四句浅释分别是“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真康乐: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诚处世: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了解了“中国茶德”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位茶文化爱好者或是专业茶人,能使自己的修为升华到符合“中国茶德”所罗列的四字守则,绝不是一日之功,这一“以茶养身心、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的习茶过程必将成为我们毕生的修行主题。

那怎样开启我们的“茶德”修行之路呢?当然不是简单的每天泡一杯茶来喝或是学习一两道茶艺流程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专业的茶文化修习过程。在这一漫长的修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专业学习,了解正统的中华传统茶文化,而不能人云亦云的被伪茶文化所误导,做到真正认知茶的本真,这是开展“茶修”的首要条件。

当我们具备了“茶修”的基本条件,然后才能在习茶精进的过程中,我们让身体汲取茶的营养,让心灵感悟茶的内涵;我们不仅要对悠久的中华传统茶文化发展史有所了解,还要学习专业的茶叶基本知识、茶叶生化知识、茶叶加工审评学、茶席美学及茶艺美学等茶文化综合知识,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在一次次识茶、事茶中修养身心,在一道道行茶、品茶中感悟人性,在日积月累的习茶技艺精进中修行“廉美和敬”这一至高无上的茶人之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茶修过程是一个茶艺精进和品德修炼的综合过程。当然这里所说的茶艺不是狭义上的茶叶冲泡,而是指涵盖了“植茶、制茶、泡茶、品茶”四大环节和“技术、艺术”双重范畴含义的广义的中华茶艺;这里的品德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单一品德,而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茶人应具备的“廉美和敬”之德。

故吴冠军认为:茶修的简单释义可以理解为爱茶之人“藉茶修行”之意;“藉茶艺修习、精进、感悟之行,达茶人修心、悟性、养德之效”是中华茶修的基本理念;

“以茶养身体、以茶悟心性、以茶立德行”是中华茶修的修行主题。

中华茶修:是一场识茶事茶的活动,是一个茶艺精进的过程,是一处修心养性的道场,更是中华茶人一生立德悟道的修行!

第2个回答  2020-03-31
因为从茶中你可以得到许多人生道理与生活感悟,当你品茶时你既可以品到世俗的苦,也能品到人性的甜,所以说茶里有乾坤,茶中有智慧。
第3个回答  2020-03-30
中国的茶起源于神农氏,之后喝茶这个动作在中国流产了几千年之久,每个动作都和历史发展文化息息相关,你能理解茶你就能理解历史,理解中国文化!
第4个回答  2020-03-30
茶可以说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品茶可以修身养性,它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品性的一件事,不管是茶宠还是喝茶之道,都是非常讲究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