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楚先后成为中原霸主,分别是那几位国君在位时

如题所述

  1、齐桓公称霸没有标志性的战争 多是零零碎碎的一些战争 称霸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会盟。  2、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对楚优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楚锋芒,退避三合,诱敌深入,合兵突击,取得决战胜利。此战的“退避三舍”方针,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标志性事件是践土会盟。  3、秦穆公未称霸中原,但称霸西戎了。没有,但称霸西戎了。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4、宋楚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但其实宋襄公称霸未遂。春秋中期,齐桓公死后,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国不自量力欲代齐称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急忙从郑撤军回国迎战楚军。十一月初一,两军到达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两岸。宋军在北岸已布成阵势,且有天然水障。楚军恃强进攻,当其正在渡河时,协助宋襄公指挥的大司马公孙固(一说子鱼)建议对楚军发起进攻。宋襄公却认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拒绝了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建议。在楚军渡过河之后,尚未列成阵,正处于混乱之际,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下令攻击。襄公认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这一古训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又拒绝了公孙固的建议。直到楚军列好阵势,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亦受重伤,不久死去。  5、晋楚邲之战(公元前 597) ,楚庄王称霸。春秋中期,楚庄王继位后,国势日强,欲霸中原,与晋斗争日益激烈。地处中原要冲的郑国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庄王率军攻破郑都新郑(今属河南),郑降楚。当楚围郑时,晋景公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行至黄河边。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闻郑已降楚,即欲回师,但中军副将先彀(湖)怕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拒不从命,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属亡师”之罪,被迫命令全军尽渡。进至邮地 (令河南荣阳东北)扎营。楚军进至逯(盐,今郑州北) ,得知晋军渡河来攻,庄王及孙叔敖考虑到此行目的已经达到,无意与晋决战,遂率军南撤。后来伍参又向庄王进言:荀林父新上任,号令不行,将帅矛盾,晋军必败。我们是大国之君,避战于晋臣,是国家的耻辱。庄王听后,下令停止撤退,决心击败晋军,以坚定郑国附楚之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