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

如题所述

不是的,唐朝的官方语言是:洛阳读书音《雅言》。

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更不是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是古代的唯一标准语音。汉语起源于中原,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中华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里中国人都说洛阳读书音;洛阳读书音至今仍保留在京剧“韵白”中。

隋朝统一中国后编《切韵》,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唐承隋制,隋唐两朝国语均为洛阳“汉音”,隋唐定都洛阳,此时中原雅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有所演变。

扩展资料: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汕尾市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汕尾话、河洛话;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读书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3
是做接近唐朝官话的方言。唐朝官话不是起源于福建,是由中原传到福建后保留下来,中原朝代多次更替,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福建在古时候因为武夷山脉的阻断,语言发展较慢,所以保留了古汉语的遗风。去比较日本语里和闽南话有发现很多相通的发音,闽南人学日语也比较快。闽南的学生有不少小时候用闽南语学唐诗的,说比用普通话读更押韵。
第2个回答  2019-10-17
不是,历史上各朝代的官方语言都以洛阳口音的语言为官话,唐朝时期是因贸易的繁荣昌盛闽南语和粤语在海外广为流传导致海外称之为“唐语”
第3个回答  2023-11-01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首批率领45姓将士开拓闽南,以及自中原前来增援的58姓军校,先后两批入闽开漳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其家眷,就地安家落籍后,世代蕃衍,生生不息,其后裔成为漳泉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根文化”现象。圣王开漳也将唐朝官话传入漳州,因漳州与外界相隔千山万岭,一千多年来与外界交流甚少,语言也没有被同化,才使得唐朝官话保留至今。
第4个回答  2020-08-14
可能性极低.

朱熹曾说,闽浙声音尤不正
朱熹是南宋了,朝廷已经南迁了,他还这么说.
如果说南宋时间有点远,那我们就看看北宋太宗朝的事.
有个叫刘昌言的,泉州人,升迁太快,眼红的人阻挠的一个理由就是"或短其闽语难晓。太宗曰:“惟朕能晓之。”这是宋史刘昌言传的记载.
这事在野史<<青箱杂记>>和<<玉壶清话>>都有记载,
<<青箱杂记>>中的记载:
刘昌言,泉州人.先仕陈洪进为幕客,归朝,愿补校官.举进士,三上,始中第,后判审官院,未百日,为枢密副使.时有言其太骤者,太宗不听.言者不已,乃谓:‘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太宗怒曰:‘我自会得!’其眷如此...
而<<玉壶清话>>里记载的最有意思:
刘枢密昌言,泉人。为起居郎,太宗连赐对三日,几至日旰。捷给诙诡,善揣摩捭阖,以迎主意。未几,以谏议知密院,然士论所不协。君臣之会,亦隆替有限。一旦,圣眷忽解,谓左右曰:“刘某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句不得。”因遂乞郡,允之.
刘昌言很卖力,太宗装着很懂的样子听了三天,其实可能是一句也没听懂,时间久了实在是装不下去了,"圣眷忽解".
唐朝的时间是:公元618年~907年
宋代的太宗,生于939年,在位是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太宗生时离唐朝才三十来年.
这个逻辑就是,在北宋太宗朝时,太宗口音应该离唐官话音不远,听不懂闽语,说明闽语不是唐音,既然这时不是唐音,后世不可能莫名其妙的来了唐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