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轻松理解课文

如题所述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轻松理解课文
“以读导学”是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要教会所有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低年级是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每个低年级的语文老师都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
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语词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导学”顾名思义“读”就是不同形式地朗读;“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其二是让学生能学会朗读的技能、技巧,掌握阅读方法。“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
一、读中理解体会
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相整合,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拓展对学生知识的认识。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有的词语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光彩所在。如《燕子》这一课中的“乌黑光亮”、“光彩夺目”、“鲜艳”这三个词。教学时应抓住它,引导学生精读深思,品赏玩味,由它辐射全篇,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教学中不能死抠词义,要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的注意力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上面引。
如《荷花》一课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中“挨挨挤挤”一词的理解,并不需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而是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通过朗读让他感悟到“挨挨挤挤” 就是指荷叶长的多,非常茂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领悟文章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二、读中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渴望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父亲和鸟》这篇课文一开始,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你们知道我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鸟的天堂,每年的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让学生边看课件,边听老师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在情境中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迸发了。
再如在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戴上小鸟的头饰,随着欢快的音乐,学着小鸟的动作从空中飞过来。边做动作边朗读。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这样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让他们转变为文中人物去读书,用文中人物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阅读真正做到了入境、体情,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
在结束课文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用多媒体出示青蛙来到各地游玩的动画,让他们给青蛙当导游,引导他们说出看到些什么,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世界,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读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而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低年级的教材文质兼美,要设计多层次,有目的的读,注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由易到难,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读中悟,悟中演,使每个学生产生独特体验,并发自真心地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的读出来,达到体味、积累的目的。
如《珍珠泉》是一篇语言清新活泼、词汇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是积累语言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记忆力最强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朗读,使学生体悟到语言的精当、准确、优美,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语言得到了积累。
再如《坐井观天》一文中,我进行了延伸,拓宽学生思路,青蛙还会看到哪些东西呢?也学着说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刚开始,学生只会说一些ABB型的词,我再引导他们说一些ABAB类型的词。如:火红火红、金黄金黄、雪白雪白等,并做成了词语充值卡,学生得到了积累。
四、读中发展思维
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核心,而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如教学《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为了达到朗读的效果,我让学生想象孔子一路上吃了多少苦,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孔子一路上餐风饮露、忍饥挨饿。有的说:孔子的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一踩到地钻心得疼……说着还配上了表情、动作。学生丰富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使课堂高潮迭起,朗读活力四射。学生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空白或结尾,合理的想象也是训练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启发想象,也能充实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五、读中迁移内化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每个词句,每篇课文达到真正理解、或者背诵了都不能算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迁移内化,运用于实践中,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语文是什么?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积累和运用。学而能懂,懂而会用,活学活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规律及积累的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
《荷花》的第四段是课文的重点指导朗读的一段,通过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来读好两个重点句,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我的想象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再让学生看看多媒体,读读重点词“翩翩起舞”“随风飘动”“静静”,在看中加深对我的想象样子的体会,在读中加深对想象的感悟。抓住重点词读好,然后连贯起来读句子、读自然段,就能较顺利地读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方法渗透到过程中去,通过朗读实践让学生感悟到读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及句子的语气就能读出句子的感情。在指导学好、读好第四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刚才习得的方法迁移内化,自由选择喜欢的一段朗读好,在感悟、体会中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升华。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找出他人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让每个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只起到促进的作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