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部著作是《资治通鉴》的诠释

哪三部著作是《资治通鉴》的诠释

古晋代《资治通鉴》诠释本甚多,以南宋时蜀人史炤《通鉴释文》,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著名。

因为司马光用笔经济,《通鉴》一书问世后,给初学者造成很大的阅读困难,比如制度沿革等等,于是就有注释之书。司马光的门人刘安世就作有《音义》十卷,可惜失传了。司马康作《通鉴释文》六卷,南宋史炤用力十年,作《释义》三十卷,但都未能尽如人意。

胡三省所作的《音义》二百九十四卷,《通鉴》一书300多万字,胡三省的注也300多万字,历三十年而成,将音义、制度沿革、地理会于一炉,倍受学者推重。胡三省,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父胡钥笃爱史学,人称“山泽遗才”。幼好学,受父亲影响,喜读《通鉴》。胡钥有感于诸家注《通鉴》音义、释文多有乖谬,又见胡三省天资聪慧,遂有“若能刊正乎”的寄望。胡三省一句“愿学焉”,一生就钉在此事上了。胡三省音注《通鉴》并不轻松,时逢乱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宝祐四年(1256),胡三省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同登进士第,并于是年开始著述《资治通鉴音注》。此前胡三省在积极准备应科举考试时,亦不曾忘史学。中进士后,更有心思与余力来做这项工作,不管在外地为官,还是异地游历,胡三省均随身携带着资料,访求异书,以校核史实;遍访异人,以求教知识。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谢太皇太后只好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出城向元军投降。宁海亦被兵祸,胡三省遂携眷迁新昌,手稿在展转途中不幸遗失,二十年心血付之东流。时年40多岁的胡三省伤心之余,变卖家产,再购《通鉴》,从头再来。这次胡三省一改以前的成法,将音注散于各文之下,同时将温公《考异》中的相关内容散入相关条目之下,历法、天文亦随《目录》所书而附注文中。公元1285年(胡三省就是不称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只称乙酉),《资治通鉴音注》294卷终于全部完稿。《资治通鉴音注》初始名《资治通鉴广注》,至宋度宗咸淳庚午(咸淳六年,1270)之前,依陆德明《经典释文》。胡三省一代大才,入元不仕,毕生精力音注了《通鉴》。

南宋朱熹别创纲目体,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朱熹亦鉴于《通鉴》“凡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将《通鉴》与《通鉴目录》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简易明了的“纲目”体。其特点是,叙事时先立其“纲”,概括史事之大要,用大字醒目地标出,再以“节目疏之于下”,对史事进行具体记述,用小字低一格书写。这样,全书便显得纲举目张,雁行有序,于是有《通鉴纲目》一书。朱熹秉承“春秋笔法”之“辨名分,正纲常”,主张正统论,比如司马光以曹魏纪年,而朱熹帝蜀寇魏,以蜀汉纪年。《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记载:“(建安十三年)夏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为丞相。”《纲目》卷十三即改为:“夏六月,罢三公官,曹操自为丞相。”“自为”一词即“春秋笔法”中的一字定褒贬,微言大义,曹操在朱子心中俨然就是篡权者。后人因此又称“紫阳书法”,朱熹别名紫阳。

------当代(台湾)黄锦鋐等译《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也较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