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湖北荆门写了一首什么诗

如题所述

“疫情”宅家,读一读唐诗、宋词,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陶冶自己的情操,也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榜样,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情的。一举两得的好事,不要错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赞美湖北荆门美丽山水的诗: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外,仗剑行天涯

李白在诗中描写了自己乘船从家乡蜀中青溪出发,沿长江,游三峡、下渝州、渡荆门时,在途中所看到的山川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祖国大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出一个卓尔不群的青春年少诗人,在实现了渴望已久的、出门远游的愿望时,其内心的激动之情,但同时也在诗中表达出他心灵深处对家乡的浓浓眷恋之情。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绪,在诗作的最后一句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不愧是盛唐时代诗坛领军人物的大家作品,随口一吟,皆是诗中佳品!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精美的诗作。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在诗作开头就交代了自己此次的出行路线和目的地。

诗人这次出蜀是由水路乘船而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美丽的荆门市·市花

“渡远”,表现出诗人初次来楚地游览时所怀有的期待之情。

“楚国”,在这诗中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湖北荆门一带属楚国领地,有着辉煌而灿烂的荆楚文化遗存,对于一个热爱诗歌创作的少年诗人来说,初来游楚,按捺不住内心的隐隐激动也是极其正常的,所以,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却饱含着无比兴奋与期待之意。

“山随平野尽”

“山随平野尽”,诗人仅用五个汉字就描写出荆门的地理环境、长江到此的地理形势和两岸壮阔的景观。

三峡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原野,视野的豁然开朗,是诗人在家乡蜀中从未见过的全新景象。

多美的山川!

“随”字,是变静为动的最贴切的用法,诗人在这里运用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渐换、推移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表现手法就好像是现代人在使用现代的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随着镜头的不断推移,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让静止的山岭出现了动态画面,似乎不是江中的游船在动,而是两岸的高山在向后隐退。能够使用语言,而不是摄影镜头将“静物”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是静止的景物活起来,真不愧是“诗仙”的作品。

“尽”字则将荆门山的“楚蜀咽喉”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一字道破”,足见诗人在凝练语言方面的高度概括能力。

长江三峡,水流湍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长江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个“入”字和一个“流”字,写出了长江气势的浩大,以及沿途的流经地其地理区域变化、地形地势的变化,也同时展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其内心所充满的喜悦与昂扬激情,力透纸背,青春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05
李白在湖北荆门写了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2-05

渡荆门送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