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24
22日首映当天去看了大地震,下面就简单谈下自己的感觉。
首先开场是灾难片通用的套路,围绕主人公一家描述。里边一些片段确实很生活,比如当时属于高端的消费品奶油冰琨跟画手表。冯导对于此片不是以灾难片定位的,所以灾难前的一些预示表现的不足,场面放眼国内电影界属于上乘之作。对于整部影片,灾难只是前文并不是真正要表现的地方。
后边的情节,拍的很朴实,但是朴实的过分了,其中一段时间我都有点坐不住了,感觉就如温吞水,毫无电影应该有的感觉,感觉自己正在看《女人不哭》。我能坐得住一个是电影票价不便宜,第二个就是陈道明的压阵。对于陈道明此次里边的表现,简直是太赞了。人物表现相当的饱满,演的淋漓尽致。尤其是爱妻躺在病床,老陈背过身的肚子流泪,还有对于陆毅的不负责的气愤。确实,陈道明撑起了这个片子三分之一的重量。
对于毛主席逝世这个段落,让大家都很困惑,不知道要表现什么东西。再我个人的看来,难道要表现出,唐山地震后国家没有举行全国哀悼,而毛主席辞职全国哀悼,让人们进行一个比较?
广告的植入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尤其那个XX人寿。
汶川地震的链接,做的还不错,尤其汶川地震母亲那一幕与元尼当初的情况进行了呼应,这一点做的非常不错。
纵观全片,只能说水平中等,叙事平铺直叙。电影镜头一点也不讲究。但是就因为有着特俗的背景,进电影院看看还是可以的,只是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第2个回答  2010-07-26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没了!这估计是这个电影里面最拉扯人内心的一句话了!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你根本无法触及到那种伤痛。

这是一个谁也没有办法做出的选择。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总是强调最优化选择,将自己的良心和感情都远远抛在了后面。伤害了爱自己的人来达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可是当一个母亲面对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她是多么的绝望。绝望在于希望就在他的眼前,可是他却触不到,救不了。于是她的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

登在后来说了,她不是记不住,是她忘不了,她想忘但是忘不了。在母亲做出选择的那个时刻,她就已经死了。在她的世界,她已经死了。当她醒来,看到周围四周的尸体,她茫然的几乎都不知道是否要站起来。

登总是在噩梦中惊醒。那是一个黑白的梦,梦里面没有她。她的死不是一个灾难的死,而是她所认为的一种抛弃的死,而这正是令她最痛苦的一点。她是被遗弃的,遗弃在了那片本来她就不应该活过来的土地上。

她怀了孩子,她没法杀了自己的孩子。这是对于母亲的怨恨,当年母亲没有救她,她不能也跟她母亲一样不要这个孩子。即使面临再大的痛苦,面临再大的无奈,她都没有办法扼杀,因为她是被遗弃的,只有她知道被遗弃的感觉。

登开始逃避自己的生活,逃避自己的回忆。她希望远离那个让她已经去世了的家。那个已经在她心里变成废墟的家。她甚至选择去了国外定居,她不想要回到过去难以灭绝的回忆中去。这是她的报复,她宁愿自己已经死了。或者在她眼里,1976年唐山的方登已经死了。

可是当在地震再次发生的现场,她看到一个母亲做出的选择。“孩子以后长大要是恨我,那就让她恨吧!”。灾难让人们把一切感情放在桌上切割,这谁都没有错。无论任何情况,做出那样的选择,都是遗憾的,但是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那一刻,也都是对的。于是登才会在自己的墓前说:“弟弟,活着真好”。

这是一部关于母女的电影。

有一种感情不是爱,也不是恨。

而是被时间拉长的选择。
第3个回答  2010-07-26
前天,我们全家人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冯导的《唐山大地震》。我的父母已经有30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因为我的父亲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正好在唐山当兵,为了回忆,所以全家人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而且电影院中有很多老人,他们都是对历史有感触的。
它毕竟是一部商业片,而非纪录片,在两个小时里,他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了一个故事。当然我感觉,脱离这个背景,故事还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感触就没有那么痛切心扉咯。
片子首尾都在呼应,大的场景呼应就是开头的唐山地震和片尾的汶川地震,其他都是感情戏,讲人物的心理历程和思想变化。不否认这部电影的题材和拍摄肯定让他得到票房佳绩,也不会出现恶评。但真正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不会去关注个体的生活,他们在灾难中幸存下来,他们经历了真正的痛苦,简单的故事已无法打动他们。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但是被教育的事儿终会随时间而被人忘却。 同时有教育意义的事儿也是必须有的。
总之,值得一看,值得为之动情一会!
第4个回答  2010-07-26
24秒,改变的是超过24万人24年以上的生活!~这个是对唐山大地震最直观的感受!

人是脆弱的,人性更是脆弱!当方登妈妈的一声迫不得已“救弟弟”,彻底击碎了方登对妈妈一切的亲情。虽然在养父母家受到的百般恩宠,结果却并不如人意,犹如养母最终得出的结论“捡来的孩子养不家”。也许是养母不知道,自己的养女最初只不过是一个被放弃者,尽管她也有好的归宿,但人性的脆弱,如同被打碎的花瓶,再也难以复原了。

地震让方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劫后余生更让她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宁可放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宁可逃避含辛茹苦、施百般恩宠于己的养父母,也要留下那让世人所不齿的私生子。生活的艰难,对于每个人,都是如此。独臂踩三轮车的方达,丧妻孤苦的养父,连换电池都需要帮助的母亲,甚至包括被带了绿帽的电器修理店老板。但大家都在坚持,在坚守,或者说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母亲的坚守,就是对女儿的愧疚和对挽救自己性命的丈夫的感激。她不肯搬家,就是为了让逝去几十年的女儿和丈夫的魂魄能找到回家的路。以爱的名义,让人性却又是那么的坚强。

编剧让方达成就了一番事业,方登也有了一个比较让人放心的结局,这是人们都想看到的,因为经受了大灾大难的他们必须要得到一些补偿,要不观众脆弱的心理接受不了。现实的生活也许不见得如此,也许他们仍然在悲惨的生活着。方登方达在汶川救灾现场那么戏剧性的相遇,正是源自于他们内心的感恩。这也是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不能完全理解的。方登这么多年不回唐山找寻自己的母亲,是因为那被粉碎的人性,充满了怨恨。当方登在救援现场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做出无奈选择时,当方登看到已头发花白的母亲仍然在一个人坚守时,一切真相大白,情感的碰撞,终于得到了爆发。这种带些许三角情感的故事终于落下了帷幕,可换了的是一大家人一生的曲折。

一切源自这24秒。但即使没有这24秒,人间从来不缺乏悲喜。《唐山大地震》让我们记住,人性很脆弱,但也很坚强,要感恩地活着。
第5个回答  2010-07-22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依然是整个创作团队必须直面的难题,实际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几经跌宕。“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 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