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7-27
我是在网络(P2P)上看这部电影的(对不起电影制作方了,我想去电影院看的,但我们乡镇没电影院,强烈呼吁明天建一个,汽车家电都下乡了,电影却不下乡,(呵呵,可能怕老百姓文化不高,看不懂),真想问问,农村的市场电影业不要了吧?),但我想这不影响,我对这部影片的观后做些评论。在点开这部电影链接前,我就没把它当成一部灾难片来看的心理期待,只是因为汶川大地震期间让我感受到了太多灾难的残酷和人间的未泯的真情,想看这部影片的动机完全是想通过这部电影看更清楚的了然人们在灾难面临时的内心感受。也因为这样的动机,我看了电影没觉得失望,好莱坞的灾难片,更多的是描写灾难的场景(这是他们的长处)与视觉冲击(反正我也没什么条件在电影院看),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电影制作技术来说,跟人家比场面,那真叫不知好歹,(影片宣传做得不好,挂一个灾难片,依我看不如叫情感大片)所以我就希望,在损失一部分视觉效果的前提下,看看导演如何诠释大灾难背后的故事。总的来说,我对这电影评价较高。别说我的眼泪你不在乎,我之所以落泪,是因为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我之所以动容,是因为我的感受到了片中想要释放的情感,片中几个场面,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心潮澎湃。不想例举了,送冯导四个字---“情感大片”,感动!我顶!
说电影的不足之前,我想说的是,以下评论,纯属于喜欢这部电影才写。总的感觉,因为电影其实是反映了两场大地震,一部电影的容量似乎很难以揽括这么大的信息量,以至于电影情节比较跳跃,情感线条过于简单、粗糙,很多情感和情节没有充分没有表达完整,其中可挖掘的情感亮点不显眼。甚至于说名片叫《唐山大地震》说的却是唐山、汶川大地震,有点文不对题哟,还不干脆点片名就叫《大地震》,实在不行,或者跟某些国外大片一样就用数字表示,比如“7.28--5.12”或直接叫“23秒与32年”,呵呵,我也有点说跑题了。
1、在地震来临前的人物情感铺垫不够,以至于片中的妈妈,就是徐帆演的妈妈与她丈夫情感,要由后来的一句,大概她对她儿女说的:这么多年不结婚,是因大强是用生命来爱我的男人,这样来体现夫妻之情。这点应该学学美国大片,应该多描写一下,灾难来临前的人们生活的和平及相互之间的和谐。结果,冯导倒好,可能是因为想要投送信息量太大,就把这部分省略了,可能也是考虑到以上因素,冯导估计是急了,怎么办?!干脆,直接让剧中的男人抱起女人就往卡车里送,来表现灾难前的美好生活,手法虽然糙些,但也整得有点搞笑了。这里我想应该,一方面描写灾难来前的自然现象在悄悄的发生的可怕变化(除了蜻蜓没有别的,不够啊),一方面描写灾难来前人们的一无所知,和依旧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的温馨和谐场面,两条线来平行铺开故事情节,这样才让灾难发生的瞬间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突显灾难的残酷与惨绝的破坏力。
2、一说到地震,我的心里首先想的是亲情受到的伤害,比如说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亲情,所以一说地震我就会想起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身体为怀里的婴儿挡住上方的石头,在手机里留下这么一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宝贝,对不起,如果你还活着,请一定记着,妈妈爱你!”,这点母子亲情,在剧中反映不算特别充分,但总觉得深度不够,缺少一让人动人心魄的东西,还好,是在第二场地震中,那位喊着“我要我女儿的腿”的妈妈身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也或多或少地弥补一些缺憾。
3、大爱表现不够,国家、解放军,还有社会各界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和无疆大爱表现不够,没有大爱,小爱就难有深度,没有小爱,就无从谈大爱。灾难面前,有没有表现出,所谓铁血军人的近乎疯狂的救援和那一刻满眶泪水或是转身后汗与水与泪与血的混合物?小学老师就讲过,写作文要用对比的手法呀。场面虽大,可是必须是有细节才能张显大场面。
4、片中描写虽然是一种感情顺延中的两场大地震,我想其中有共性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与场面设置方面,却无法做到有效的传递和放大,而且在注重共性的同时,没有有效的将两个地震情节场景做承接和对比,第二个地震场面干脆就是没有,只是用几个电视画面和网络图片,在灾难大片的口号下,干脆变成了室内剧,要作就要作好, 是不是制片人的钱不够呀,不是说现在文化业也可以贷款了吗?冯导要贷,应该问题不会很大吧?对了,要票房,你们怎么不考虑一下农村市场呀,别的行业都争着要做乡村市场,你们怎么这么谦虚呀,有点眼光行不行?
好了,不写了,总之,能打动人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挺好的,加油啊!希望早日看冯导新大作。对了,希望是坐在电影看您的电影,咱不省那点钱。
第2个回答  2010-07-27
看完电影我哭了。但这泪水不是为唐山大地震而流。这电影也对不起这个名字。而且看完时还觉得感动,第二遍想就觉得不对味,第三遍想就开始有点怒了。

作为一部电影,它在商业上也许是成功的。但假如真从历史的角度和面对那几十万死者的诚意上去考量,就变得不能接受了。

《唐山大地震》的原著叫《余震》,英文名是《After shock》,看过电影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符合电影内容的名字。但是……假如电影就叫《余震》或《震后》,同样的情节,还能有这样的票房吗?

所以它必须叫《唐山大地震》,为了得到关注和票房。

但是,我们看不到地震中的众生相,看不到对那个历史时刻的全景描绘,更不用指望什么震憾与反思,大地震在这部戏中成了一部生活伦理剧可有可无的背景。那花费巨资的三分钟地震戏有没有,甚至唐山有没有地震过,都一点不影响这部片的剧情,也不影响大家为了一个苦女找妈妈的故事而泪流满面。

“感人”不能掩盖这电影的投机取巧——当《唐山大地震》变成了地震背景的《妈妈再爱我一次》。那些说这只不过是部电影反正让我哭了就好的人是不是认为它和《蓝色生死恋》没什么本质不同?有没有想过唐山大地震是真实发生过的?有没有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样东西被泪水冲走了,被纸巾抹去了,那就是真实的历史。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哪些异象?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时的人又是如何对待与判断的。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付出了一切,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还是把伤痛挖个坑一埋了之,顺便在墓碑上刻上一个虚构的故事。
几十万死者,千古功罪,谁来评说?谁来售卖?

有一些人与事,可能就连唐山人自己都已经淡漠,但这不是它们被忘记的理由,因为在当年,它们曾真实的挣扎过,存在过。

剧组拿着巨额赞助和广告,还有唐山市政府的支持,这些最基本的历史要素,哪怕是好莱坞大片都不会回避的,然而,在这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中我们却都一丁点没有看到。似乎倒被故意用另一段虚构的故事替换掩盖了。

导演是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还是在害怕什么?如果他不敢表现这些,觉得自己无力表现这些,那又为什么要用《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为什么打着“中国人心灵史诗”的旗号招摇?这一切在制片者眼中不过是商业噱头吗?

如果它老老实实叫《震后》,我不会批评,可能也不会买票。但它偏偏要叫《唐山大地震》,要伪装成一部历史正剧博票房,所以我买票了,看时我哭了,看后我觉得被骗了。

如果时间在电影中总是被过滤掉真实的残酷,只剩下虚构的温情,那么我们将永远没有历史,也不会有杰出的电影。伪历史大片比恶俗的奇幻片更加恐怖,后者我们至少知道那是假的。前者也会有一部分人知道那是假的,但是小朋友们哭完了会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部。于是,再过一些年,真实就被埋葬了,只有虚假恒久远,一部永流传。

感谢冯小刚使我们再一次记起唐山大地震。
但是对于冯小刚在电影中象抛弃剪辑胶片一样抛弃历史记忆,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勇敢,想赢得尊敬,就请给我们一部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对于真实,我们愿意用十亿票房等待。
第3个回答  2010-07-27
1、在中国,没有一个导演能像冯小刚这样懂得国情和民情。他离老百姓最近,他了解大多数人的心理,他了解老百姓喜欢什么。他是中国目前最本土的导演,最具中国特色主义的导演,他最懂得与时俱进。

他在《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中,透过最平实平凡的细节,刻画了中国人人性的伟大之处。也许外国人看不懂,理解不透,但每一个有心的中国人都会热泪盈眶。他透过23秒后32年的一个家庭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家庭、亲情、孝悌,这些是打动我们心灵、凝聚我们民族精神最伟大的力量。

这是一部弘扬人性正气的巨作。冯小刚告诉我们,当我们经历灾难之后,更可贵的是什么。
一个正向、充满爱的人生信念,可以逆转不幸的人生轨迹。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爱能融化一切的怨恨,仇恨和不幸。比如:
徐帆对老公的爱支撑她孤身一生。
徐帆对儿子的爱打动了婆婆和小姑,也终让一个残疾儿子获得成功。
徐帆对女儿的爱最终打碎了女儿32年怨恨的坚冰……
徐帆是集中国女性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代表。

另外,电影通过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对比:母亲和女儿;养父陈道明和妻子;张静初和男友;李晨和女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正向信念是可以支撑自己度过苦难的,它可以影响、感化周围的人和世界。

2、冯小刚懂观众,懂观众的心。他知道说什么观众会喜欢,这一点在中国是一流的,所以他总是票房冠军。这位平民大师最善于在看似轻松的叙事中,阐述自己的电影观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他对细节符号的把握,也超过了任何一位中国的大牌导演。这在《大地震》发挥到了极致。一台电风扇、两个绿书包,几个西红柿……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涵盖的意义和张力,十分地凝练深邃。

尽管有无数的影评人,从国际和专业的高度指出这个片子这样那样的瑕疵,但冯小刚有理由嗤之以鼻,因为那没有用,纯属扯淡,那不是他的大众的口味,他的大众消化不了那些东西,他只给他的大众最合口味的东西。

电影最重要的不是你表达了什么东西,而是你的观众收到了什么东西。

3、他没有局限于表现唐山人如何在震后不屈,重建新生活的豪情壮志,而是通过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心历路程,表达了更深层次的人性的不同表现。

两个徐帆和张静初的塑造是这个片子的两大亮点。
徐帆把中国传统女性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大爱,她的自强,她对老公的忠贞,她对儿女的深爱,对女儿深深的自责,她对苦难的接受,对不幸的隐忍,对现实的知足,都代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取向,是值得弘扬和传诵的。
方登则是儿女一代心灵成长的一个展现,她从一开始对母亲的怨恨,对所有人包括养父母的不信任,面对男友坚持自己的信念,到逃避国外,面对汶川大地震中的母亲同样面对自己女儿的选择,到母亲给自己下跪,32年的不舍、内疚和惦念,最后终于彻悟:自己只爱自己,逃避并无法解脱,相对母亲的大爱,她无地自容,最后终于是透彻心灵的忏悔。

4、中国太缺这样的电影了。中国不缺事件,但中国太缺这种透过事件展现真实人性的作品。
中国也不缺苦难事件,但中国太缺透过苦难事件展现人性美好的作品。

现在我们太缺这些弘扬正气,弘扬真善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了。看看当今的电视和报纸,充斥了环境灾难、车祸、腐败、暴力、滥情、犯罪、乱伦、色情等等负面的信息,这些只能让人堕入抱怨、消极和厌世。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需要有电影去传播它的文化精髓: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观,
是真正能打动我们的,真正能让我们流泪的,是我们从小父母曾经告诉我们的,比如孝悌、亲情、报恩,这些最传统的美的信念,需要电影这一工具去传递,去弘扬,去教育,以至于我们的后代。

谢谢冯导,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洗涤心灵的巨作,您不愧是当代最值得尊敬的平民大师。
第4个回答  2010-07-27
感.爱——《唐山大地震》观感

当一场灭顶之灾刹那降临,当身边的一切在顷刻化为虚无,当一线生的希望就在眼前,却眼睁睁的看到自己被抛弃,当死者已逝生变成一种罪责,时间过去,心灵的救赎一直都在继续,悲伤消散,始终有些人怀揣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走在生命的路上……这就是那场残酷的灾难,曾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而今被宽大的电影屏幕呈现眼前的——《唐山大地震》。

悦耳的车铃、老式的摆头电扇,街边的白色冰棍箱子,印着长城、天安门图案的军绿书包、彩色条纹的塑料不倒翁,这些熟悉的场景,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些久远温暖而亲切的记忆……

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间: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

中国唐山——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在仅仅几秒钟后,唐山夷成废墟,656100多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世界罕见。

“我是一个唐山人。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这是那个在地震中死里逃生,倔强的唐山女孩方登在告诉男朋友自己怀孕时说的一句话,正因为这句话她毅然放弃了医大的学业,做了单身妈妈!——许多年前妈妈为了救弟弟放弃了她,而当她面对着选择时,她选择了生命。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被人收养的方登长大成人后,离开养父母家杳无音信的很多年,当她再次出现在养父眼前时,那个暮年的老人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女儿怕父亲担心时,年迈的父亲愤怒而激动的大喊“我每天都在担心……”。——这就是父亲,你以为他在远方,你却从没离开过他包容的心!

方登给养父买了一件棉袄,穿上后才发现袖子长了“我一直以为你很高呢,怎么袖子就长了呢?”——我们只顾着自己长大 ,却忘了父母也会衰老!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这就是震撼着我们的冯氏巨制,用爱感悟和回味的一段经历,让人过目难忘的——《唐山大地震》

回答者: 卡嘉水妖 - 一级 2010-7-23 13:54

比起后天的气势和所谓的特效可能差了些,故事性也可提高,没有声嘶力竭的哭,但却有种悲伤在其中,也许那种痛楚只有经历的人才懂。
第5个回答  2010-07-27
我没有哭
网络传言,观看唐山大地震要准备几包纸巾,你会泪流成河,净化心灵。着实吓了我一大跳,为了净化自己的世界观,多年不进电影院的我,决心陪儿子去电影院净化一下,观后发现,我又被冯导这位票房大师给忽悠了,我没有哭,仅仅在个别情境中湿润了一下眼角,是我不像冯导所说的那种有情有义的汉子吗?
问题不在我,而在影片的本身,影片好几处硬伤,让我很冷静地看完了全片。
1剧情与片名不符合,有很重的利用唐山大地震事件为该片拉票房的痕迹和商业气息。剧中时间跨度达32年,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描写一个家庭在唐山地震后的悲欢离合和人性的完美转变,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和解放军舍己救人的场面并不多见,只占片头的一小部分,甚至与08年汶川大地震描述的时间差不多,所以片名叫原著的“余震”或者“大地震”更加合理。影片取名唐山大地震就很是让人找不到北。
2我本人很喜欢冯导的影片,几乎是其每部影片的追捧者,特别是“集结号”,张涵予那刚毅的执着和军人的气魄个我不自觉地泪流满面。我终于找到了我大地震影片没有哭的原因,我不是一个无情无意的人,只有那集体主义的精神和舍生取义的英雄才能让我崇拜,当他们成仁时,会让我的思想也不自觉地成仁,但我没有在唐山大地震中找到这种精神,本来冯导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我相信唐山大地震中有更多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平民百姓,我更相信,唐山人不需要再去渲染他们曾经的悲伤和苦难。
3徐帆的演技太出众了,配一个张静初来演方登那木头一样的表情,实在让人哭不出来,我完全看不出来张静初是在演绎一个经历过大地震重生和心中装着永远的痛的女孩,假如不是听到她说头总是会痛。方登在片中的行为标准更让我觉得鄙视而不是同情和眼泪。一个从小就在三十八王牌部队大院长大,受到的是团级干部正统的部队家庭教育的女孩,会在大二就与男同学在宿舍风流,大三就未婚先孕,并且不顾传统教育,放弃学业,三年不与养父通一个电话,写一封信,然后嫁给了一个比他大16岁的欧洲人,冯导,你也是那个年代部队大院长大的人,你信吗?我反正是不信,你这是在演绎现代的社会现象,你完全是为了方登能出现在汶川大地震自愿救护队而设的一个铺垫。无法让我对如此一个角色而感动。冯氏幽默和更想平民化、大众化的编排方法更我觉得你愚弄了我的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