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版纳植物园-两栖爬行

如题所述

冬日探访:版纳植物园的两栖爬行世界


寒假之际,我与好友一同踏上了探寻云南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奇妙旅程。尽管对版纳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传说早已如雷贯耳,但这却是我首次亲临其境。尽管时值二月,南国的云南虽未至盛夏,但温度并不算高,许多活跃的两栖动物还在沉睡,因此我们在初探中并未见到繁多的物种,然而,这次的经历依然收获满满。


在入住酒店附近的夜晚,我们邂逅了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这个在版纳极为常见的壁虎,其拉丁名寓意“具备缰绳的”,形容头部两侧的深色纵纹。这种壁虎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从亚洲南部到大洋洲、非洲,甚至入侵了北美洲。疣尾蜥虎能随环境变幻体色,夜晚在暗色背景中,它们显得更为深沉,白天则转为浅色,巧妙地融入自然。


第二天的探索,我们在山林间遇见了此行的首只蛙——缅甸姬蛙Microhyla berdmorei。作为姬蛙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它比常见的饰纹姬蛙更为醒目。姬蛙属名由“微小的”和“雨蛙”组成,而缅甸姬蛙的命名则带有纪念意义,不具特定特征。它在暗夜中悄然现身,与我们擦肩而过。


沿着山路深入,我们遇到了在低温夜晚中难得的活跃者——坡普竹叶青蛇Popeia popeorum。它的名字源于20世纪初美国爬行动物学家Clifford H. Pope,他的贡献丰富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广义的竹叶青属物种形态相近,辨别起来颇具挑战,但我们未能在活跃时间找到形态上更为鲜明的竹叶青。


在树林深处,一只裸耳飞蜥在树干上悄然入眠,飞蜥属的拉丁名源自“龙”,象征着其翼膜下隐藏的神秘力量。虽然它们不能飞翔,但借助翼膜,它们能在树林间轻盈滑翔,如同神话中的生物。


二月的云南,尽管溪流水量不多,但蛙鸣声此起彼伏。版纳大头蛙、勐腊水蛙和腹斑掌突蟾这些蛙类已经在林间活跃起来,它们的名字仿佛直接描绘了各自的特征,如版纳大头蛙的大头和掌突蟾腹部的深色斑纹。


值得一提的是,勐腊水蛙的叫声独特,像是人的干呕声,让人印象深刻。尽管我们曾四处寻找,却始终未能在第一时间与它们相遇,这成为了旅程中的小遗憾。而棕背树蜥,一种常在树上生活的蜥蜴,警觉而敏捷,与石龙子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的出现为森林增添了一抹生机。


多线南蜥,作为植物园最常见的蜥蜴,其雄性与雌性的体态差异显著,雄性有鲜明的红色条纹,雌性则是黑色,这正是性二态的一个生动例子。它们白天活跃,常见于路边和草丛,而蜓蜥,如铜蜓蜥,分布广泛,是中国大地上的常客。


尽管未能尽享所有两栖爬行动物的盛宴,但这次的冬季之行已经让我们对版纳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初步了解。期待着下次季节适宜之时,我们再赴此地,揭开更多神秘生物的面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