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反应,形成了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我们来探讨一下溶洞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溶洞形成的原因:
CaCO3(碳酸钙)在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转变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HCO3)2]。当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溶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Ca(HCO3)2 = CaCO3↓ + CO2↑ + H2O。这种反应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从而形成了溶洞中的各种景观。
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它们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CO3 + CO2 + H2O = Ca(HCO3)2。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Ca(HCO3)2 = CaCO3↓ + CO2↑ + H2O。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宜春的竹山洞等。
溶洞的特点:
溶洞内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个洞平面上曲折迂回,垂向上可分出三层。雨季,整个洞内都有流水,成为地下河流;在坡折处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区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还有积水很深的潭,不妨称之为无底潭。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猛犸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km。
溶洞的主要分类: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