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间或空间的哲学

最好是名言警句

康德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写道:在空间中被直观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事物自身,空间也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形式。相反作为我们认识对象的物自身根本不为我们所知,而我们称为外部对象的东西无非是无门感性的纯然表象,其形式就是空间,而真正的相关物亦即物自身却根本没被认识,但在经验中也从来不被追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康德已经隐约地意识到事物应该有体与相之分,我们的知性即感性和理性只能认识事物的相,而这个相却也是经过我们主观表象的结果,并不是其客观的式样。生命主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象,世界就会以不同的式样呈现于主体面前。我们就生活在自己对事物体性的纯然表象之中,而对事物存在的体性却从来没有过觉知。康德把空间中出现的物相看成是心灵的表象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以前人们把颜色、声音、味道、温度等看作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存在划分成物质和精神两个范畴就很容易导致物质决定论和精神虚无主义。比如把光源隐藏起来只能看见由光源投射出的影像,有人就根据能见和不能见把影子当成是实在性的存在而否认隐藏着的光源的存在。同样当人不能觉知能显现色、声、味、触等表象和苦乐好丑等差别感受的心体,就会在表象和感受组合成的境界中虚妄分别建立实在性的感受和观念。康德的表象论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心灵有从前被忽略的表象和感受的功能,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些功能是如何存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的,却生活在它们所形成的境界中。康德把那些本属于精神方面的属性从物质的范畴中分离了出来,从而使物自体成为一种没有颜色、声音、温度、距离、速度等属性的纯粹抽象的存在。芝诺悖论―――关于空间的无线划分另一个更深刻的关于空间的哲学思考来自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通常我们认为空间划分至无限小,但芝诺悖论则证明空间是不能被无限划分的。这个有趣的论证是这样的:如果空间是可以被无限划分的,你就永远也追不上在你前面爬行的乌龟,因为每当你到达乌龟当前的位置时乌龟又会向前爬行了一段距离。尽管这个距离非常短,但只要空间是无限可分的,这个无限小的距离就永远存在。芝诺悖论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是连续的,无论运动图像是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实在,还是我们心灵的显现,物体的运动一定是跳跃进行的。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每个点只有物体在视觉中驻留的时间;二是空间的无限小必然涉及到时间的无限短,而当时间短到与我们感受的时间没有任何关联时,这个时间计数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任何知性与之相关联,也就没有任何人(包括神或上帝)能知道、能感受或者能证明这个时间计数的存在。要理解物相跳跃式的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就要从我们的视觉神经系统说起:现代科学已经把视觉、听觉、触觉等精神活动的秘密缩小到大脑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脑神经网络之外,图像、声音等心灵表象的对象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和传到着。比如一部电影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储存在微小的U盘中,可以以光波和声波和无线电波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中,可以以电脉冲的形似传导于视觉和听觉神经中。这些信息可以由U盘中的电子信息转换成声波和光波,可以由声波和光波转换成传导神经中的电脉冲。这些形式的变换需要复杂的转换过程,关于转换的详细机制和过程可以从很多科普读物上看到,这里只做简单的描述。眼球中有几百万个感光细胞,每个细胞如同一个触点,当相应波长的光波射入到细胞时就会在传导神经中触发电脉冲信号。感光细胞需要光波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激活,而且在两次激活之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以便进行化学恢复,这个时间大约是0.01秒,因此我们视觉神经系统的接入端是由数百万个不同步的点信号构成的,这些信号在大脑的视觉区域经过编辑和整合,最终被视觉转换成连续运动的景象。如果更真实地把接入端的神经信号直接转换成色相,我们看到的就应该是是几万个或者几十万个快速闪动的马赛克。显然我们的知性对这些信号做了一些改变,使得最终呈现的图像不符合事物真实的相状,也就是说视觉在某些方面欺骗了我们。比如看电影,渐变的图像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放就会骗过我们的视觉,呈现连续变化的景象。感光细胞以及传导神经的频率可以达到100HZ,但我们的视觉能分辨的频率只有20帧/秒。显然传入到大脑中的视觉信号有80%被屏蔽和舍弃了,过于精确和细微的视觉图像对我们并不重要,有限的大脑资源留给了更重要的功能―――记忆和思维。人的视觉功能受限于视觉系统的物质结构,我们目前能看、能听的范围远不是这些功能的极限,按佛经上说:在妙明真心状态,这些功能随心所用可以遍及虚空中一切世界。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是心灵显现和感知功能被设定的结果。设定的方式不同,表现出的功能就不同,比如苍蝇能分辨很高频率的运动信号,在我们看来是连续的电影画面却骗不过苍蝇的眼睛,它们看到的是更真实的一闪一闪的画面。这是因为苍蝇在狭小的空间里快速飞行需要对运动图像有较快的反应,相应的它们在颜色和形状的分辨能力上远不及人类。同样的道理,鹰能在3000米高空中侦查到地面草丛中老鼠的活动,蛇则能看到红外线,而夜间活动的蝙蝠则能通过超声波来成像。超声波与我们听到的声波性质相同,只不过波长稍短。本来应该转换成声音的声波,在蝙蝠那里却转变成了距离、形状、速度等空间图像。这多少证明了佛经上所说:我们的感知功能同根同源,在更深层次上可以互为通用。从本质上看,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乃至意识都是从本源的智性中生发出的妄能,如果能觉知心体、去妄存真则销六亡一。也就是说在觉悟的真实境地,不但六种产生妄觉的妄能不存在,就连能正知正见的智性也不需要发生作用,因为真实境界是一种纯粹的与心体相合的存在,在妙明中不休要智性去认知,也没有一个需要认知的对象。因此色相在没有被知性表象之前,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信息。当我们看到一个台球在桌面上以每秒一米的速度匀速滚动时,在眼球之外是1015帧/秒(10-15秒是可见光的周期)的光波信息,在经过视觉感光细胞的光电转换后成为100帧/秒(传导神经中电脉冲信号频率)的电信号,在脑视觉区中经过编辑成为神经网络信号,知性把这最终的神经网络信号以意识所不能了知的方式转换成连续的图像。从物理的层面来解读台球的运动:光波每隔10-15秒提供一次位置信息,在视觉神经系统中10-15秒一次的光波信号被转化为只有1/24秒一次的电信号,但这信息中只包含台球在每刻的位置信息而不包含台球是如何从一个位置到达下一个位置的。因此运动实际上是信息的变化在心灵中被表象的结果。运动不是信息所具有的性质,因为信息只是对存在的反应,而其自身并不是实在性的存在。运动只能用来描述真实存在的东西,而对于信息我们只能用“变化”这个词来描述。另外心灵及其了知和表象的功能并不依赖这被表象的信息而存在,也就是说心灵本质上可以以无数种方式来表象这些信息,也可以不表象。无论表象和不表象,信息的变化都不会对心灵及其功能的存在造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和变化也不是心灵自体所具有的属性。色空本性虚空和色相是心灵所显现的幻相,当知性把属于意识范畴的基于同异分别的几何属性以潜在的形式融合于虚空中,就使得无分别的虚空成为了有大小、方位、形状等差别的几何空间,在此基础上意识进一步在幻相中分别和执取自相共相形成种种差别事物。而这些都以意识所不能觉知的习气种子的形式潜藏于知性的深层结构中,伴随着生命的轮回、超越分段生死。将虚空转为几何空间是妙明的真心所受到的第一层污染。从这个意义上康德把几何空间看成是主观表象的先验的条件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几何空间虽然不是知性本然的形式,却也是妙明智性受到习气污染所形成的,并且作为建立见闻觉知的基础贯穿于分段的生死轮回。知性在自心所显现的色空幻相中,基于同异的分别发展出空间的几何属性;在自相共相的变化中,基于同时和次第的分别发展出时间的属性。在时空境界中分别有无、常无常等则形成实在性的感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6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2个回答  2013-11-16
未来不可知,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