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传说,四大爱情悲剧各是什么!

中国的,别说外国的

  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牛郎织女的相识是老牛的牵线。一天,几个仙女下凡洗澡。老牛(老牛之前是神仙)叫牛郎去偷织女的衣服,因此织女留下来和牛郎结为夫妇。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会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猛地听到这个噩耗,这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四大爱情悲剧
  窦娥冤 [元·关汉卿]、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长生殿 [清·洪升]、桃花扇[清·孔尚任]
  《窦娥冤》是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的一个著名的悲剧。

  十三世纪中叶,由于农业生产受到掠夺战争的破坏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高利贷盛行。剧中窦天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四十两,无力偿还,被迫拿女儿去抵债,就反映出当时高利贷剥削的残酷性。元王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窦娥进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这案,不再复勘,说明当时的法律是十分野蛮、不合理的。窦娥的无辜受戮,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但是悲剧《窦娥冤》不止于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还赋主人公窦娥以决不妥协的性格。它着重描画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给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洒上一层瑰丽的浪漫色彩。作者还以高超的艺术手腕,细致地刻划了窦娥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的不同侧面,使她成为一个令人同情和崇敬的、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
  《赵氏孤儿》杂剧是一部历史剧。故事已见于《左传》,但较简略。到《史记·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杂剧基本上依据史实,但情节上有较多改动。如把故事发生的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在宫中藏过,改为由草泽医人程婴藏在药箱中带出;把隐居山中的孤儿,改为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在孤儿长大后为他请封的韩厥,改成为放孤儿出宫而自杀;把本为赵盾门客的公孙杵臼、程婴,一个改为原与赵盾同殿为臣的老宰辅,因愤恨昏君奸臣当道而归隐;一个改为与赵家有交情的草泽医生。经过这些改动,把这场怵目惊心的斗争,写得更尖锐,更集中。
  《赵氏孤儿》写春秋时期晋国朝廷内外忠与奸的斗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围绕赵氏孤儿而展开的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杂剧一方面揭露了奸臣屠岸贾凶狠残忍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写了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侠义精神,形成了激烈的戏剧冲突。由于权奸屠岸贾得到昏君支持,气焰嚣;正义一方暂时居于被动地位,历尽艰险,受尽迫害,这就决定了这场冲突的悲剧性。而赵氏孤儿的得以保全,终于除奸报仇,则使悲剧在壮烈之中蕴蓄着胜利的希望,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因此,全剧回荡着一种磅礴的正义精神,形成悲愤而昂扬,惨烈而豪壮的基调,激励人们树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
  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品格崇高的悲剧人物形象。如草泽医生程婴,在赵氏一家三百余口被杀以后,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接受公主托孤重任,又经过宫门受检的惊恐,特别是当屠岸贾声称要杀尽普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小儿以后,他宁愿牺牲自己唯一的小儿,去拯救普国的婴孩他的思想境界显得更崇高。公孙杵臼疾恶如仇,不与奸佞同朝共事;又见义勇为,宁死不屈去掩护孤儿,表现了一种凛然正气。韩厥本是屠岸贾部将,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深明大义,敢担风险,不惜性命,放走孤儿,自刎明志。即使仅从对话中寥寥数语叙出的人物,如鉏麑、灵辄、提弥明也写得肝胆照人,各具风采。这些悲剧人物的崇高群像,同他们的对立人物屠岸贾的凶狠残暴,骄横毒辣的对照,构成了本剧极其显著的悲剧特色。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关于李、杨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唐代就出现了《长恨歌》和《长恨歌传》那样影响深远的作品。这些作品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描写,批评唐明皇荒淫误国,有一定积极意义。《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是当时的进步诗人,他本身在爱情上有过痛苦的经历,在描写李、杨的宫廷生活时,就把他“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见白居易《潜别离》诗)的痛苦经历和“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水,枝枝连理生”(见白居易《长相思》诗)的进步爱情理想,溶注进去,歌颂了李、杨爱情的生死不渝,这就形成了作品主题本身的矛盾。宋代的《乐史》,又根据《长恨歌传》和《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开元天宝通事》等笔记材料,写成《杨太真外传》。这篇传记给后来的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元代以它为题材的杂剧有: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岳伯川的《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庾天锡的《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梧桐雨》一种。《梧桐雨》基本承袭《长恨歌》的主题,写了李隆基的荒淫误国,又写了他对杨玉环生死不渝的爱情。对唐明皇内心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但他又根据唐宋以来笔记小说的传说,写杨玉环私通安禄山,招致了安禄山的“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后果,这显然出于封建文人“女色亡国论”的偏见。明人吴世美《惊鸿记》过多地铺写梅妃故事,又夹入他泌辅萧宗中兴事,剧本内容庞杂,主题也不够鲜明。洪升“荟萃唐人诸说部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中繁而色段以润之”,经过“十余年三易其稿”的辛勤劳动,把“旧霓裳,新翻弄”,写出了轰动剧坛的《长生殿》。
  《桃花扇》初刻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此后,尚有兰雪堂本、西园本、暖红室本、梁启超注本。本书采用了保存在兰雪堂本上的若干评语。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著的校注本,这里就是采用的这个本子。为统一体例,删去了原注。
  《桃花扇》是描写南明兴亡的历史悲剧。作者是忠实于史实的,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锺情,宾客解嘲,虽秒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孔尚任搜集史料、构思创作前后达十余年,并且三易其稿,可见其创作态度之严肃。但作者又并不为史实所囿,而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加以认真的组织、安排、集中、穿插,以适合于当时舞台演出的要求,使人们从这些栩实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中接受记忆犹新的历史教训,达到他在《桃花扇小引》中所揭示的“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的目的。
  “桃花扇底送南朝”,从《桃花扇》的故事内容看,是通过李香君、侯方域两个情侣的悲欢离合,反映南明一代的兴亡。然而作者的创作意图比之剧本所直接表达的思想要深远的多,这就是作者所自白的,要通过这个戏,回答明代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的问题。
  经历两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问题成堆,危机四起,政治上经济上都面临崩溃的局面。当时王朝的当权派,从魏忠贤的阉党到南明的马士英、阮大铖,都只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少数文武官员如史可法、左良玉等,在野文士如侯方域、陈定生等,由于他们本身存在弱点,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策略,内除阉党,外抗清兵,挽回危局,这样,他们对马、阮的斗争,对清兵的抵抗,就只能以悲剧告终。
  通过一本戏反映南明的兴亡,回答明代三百年历史提出的问题,这在前此的戏剧创作里是没有出现过的。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作者倾其全力写秦淮歌妓李香君,演出了“却奁”、“守楼”、“骂筵”等一出出光采照人的好戏。她的见识、品格都在复社名士侯方域之上。给李香君、侯方域作陪衬的民间艺人苏昆生、柳敬亭,他们的义气、胆识也非南明王朝的文武官员可比。很明显,这是作者民主思想倾向的表现,也是明中叶后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兴市民阶层的成长在戏曲创作中的反映。
  我国戏曲创作从金、元杂剧发展到明、清传奇,在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已逐步总结出相当完整的理论。这使孔尚任有可能借鉴前人丰富的创作成就,利用前人的理论成果,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写出一本与洪升《长生殿》南北齐名的历史悲剧,从他的《桃花扇凡例》和各出戏的眉批、总批看,他对剧本的结构、情节、人物、曲白分工都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甚至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字为什么这样用,有时也明白指出,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古曲戏曲创作的理论又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因此在我们的批点本里大部分都被保留下来。
  《桃花扇》写的反面人物马士英、阮大铖,也是比较成功的。可贵的是,作者既掌握了他们共同的反动本质,又刻划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没有把反面人物的描写简单化、脸谱化。
  对于《桃花扇》的悲剧结局,历来有不同的处理。顾采改编的《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圝,以快观者之目”,对此,孔尚任并不赞成。近世将《桃花扇》改为话剧或地方戏曲者颇多,其中以欧阳予倩改编的话剧影响较大。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作者为了发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根据侯朝宗顺治八年(1651),曾应科举中过乡试副榜的史实,将他处理成身著清代礼服到庵中寻香君,被香君斥去作结。解放后,梅阡、孙敬将《桃花扇》改成电影,就是采用了这个结尾。由于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不同,对《桃花扇》的结局作不同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尚任的《桃花扇》结局。这是因为孔尚任所写的《桃花扇》,着重是写权奸误国,寄托作者怀念明王朝的民族感情。对于反权奸的复社文人侯方域,只能在肯定的前提下,适当表现其性格中妥协软弱的一面。因此,我们认为《桃花扇》的结局,既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又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悲剧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8
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祝、白蛇传 四大爱情悲剧:桃花扇、汉宫秋、长生殿、雷峰塔(从十大古典悲剧里选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8
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关于四大爱情悲剧有一种说法是以上的四个,还有另外一种戏说是指 范彘和西施、吕布和貂婵、李隆基和杨玉环、陈圆圆与吴三桂,李自成
第3个回答  2014-04-27
我只听说过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1、牛郎织女传说 2、孟姜女传说 3、梁祝传说 4、白蛇传传说 没听过四大爱情悲剧,《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肯定是悲剧。《白蛇传》结局也不算悲啊?
第4个回答  2014-04-28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之一):范彘和西施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之二):吕布和貂婵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之三):李隆基和杨玉环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之四):陈圆圆与吴三桂,李自成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1、牛郎织女传说 2、孟姜女传说 3、梁祝传说 4、白蛇传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