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题所述

三亚市藤桥中学 梁超
1.意义如何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但是实验探究学习的开端,也是实验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存在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问题更是实验教学的归宿,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
什么样的生物学问题具有探究价值。我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探究价值的生物学问题有这样几个特征:(1)靠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的思维活动一般习惯于从简单、直接的方法入手,仅靠简单的逻辑推理或计算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2)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是否乐于某个问题的探究,将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确保探究活动深入而持久地开展。
2.具体做法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过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创造活动的生物学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
其次,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时间和机会,尽可能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相互讨论。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是因为:(1)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信任造成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盲目顺从,学生的求异思维严重受阻;(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毕竟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得轻松。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学生间互动的学习方式,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提出问题的机会。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①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生物事实,如,农民刚收割完粮食后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入库储藏?不法商贩把黄瓜泡水后为何能增加黄瓜的重量?腐肉为何会生蛆?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躲到树阴下会感觉凉爽?②生物实验中的现象,例如:蒸腾作用的实验,塑料袋中的水来自哪里?在学生捕捉鼠妇后,问:在什么环境中才能找到鼠妇?它们为什么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什么因素影响它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③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情境。网络上有大量的生物方面的素材,可以使许多微观的或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真实的再现,引发学生质疑。例如:根尖在土壤中的生长过程;蚂蚁在洞穴中的生活情况。④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亲身感受、实地观察而发现问题等。甚至一些生物故事,都能促使学生产生疑点,提出问题。
第四,对提出的总是要进行梳理,使问题具有指向性。其程序是: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确定问题。
3.实例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
情境引入:把学生带到树下,观看树叶,教师问:树叶是什么颜色?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绿色的。学生脸上表现不以为然的表情,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接着问:同一片叶子的颜色没有什么差别吗?学生表现出一丝的疑惑,因为大多数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于是学生纷纷摘下叶片仔细观看,发现正面的颜色比较深,背面的颜色比较浅。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薄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颜色还不一样呢?老师不急于回答。再问从树上落下的叶子是正面朝上的多还是背面朝上的多?学生更加茫然。这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划范围进行统计,最后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总合起来,结果是背面朝上的比较多。有的学生就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回答:只有了解了叶片的结构,我们才能找到答案。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已经被调动起来,这就为下一步解剖叶片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