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里面的立意是什么?在写作方面,立意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如题所述

文以意为主,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立意又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一篇文章质量之高低,价值之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在于“意”。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欢迎,首先是因为它们表现了深意、新意。
那么作文的立意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立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提炼和选择,文章的主旨才得以确立。现在少数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立意要求新,就是写反意文章,甚至走向片面化,你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一种美德,是自信的表现;你说,抄作业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他就反说,抄作业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比不交作业好。诸如之类,说大谬而不然了。当然,反其意而为之,可以出许多好文章,但是,不假思索,一味反做,势必求新不成,反堕入谬误。总之,文章的立意,首先要做到正确。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你先得学会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周密的思考,形成正确的思路。

  其次,立意要真实,文章只有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才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立意要深刻,文章只有开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才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立意要新颖巧妙,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一些立意的方法?文无定法,文成法立。立意也是如此。立意方法的实质是思维方法问题。我们只有从封闭、单向、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富有个性的立意方法。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不少学校曾用来给学生做作文。起初,绝大多数人循着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评南郭处事没有本事而骗人这点上,千篇一律。但后来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时换了一个角度,把批评矛头指向齐宣王的管理制度不严和搞“大锅饭”的制度上;于是,此后的学生一遇到这道作文试题,又群起而效之,立意当然也不新了。其实,只要积极思维,善于变换角度,新的立意还是很多的。如:南郭能混在乐队里,是因为没有考核制度;或开后门之风给南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或乐队里老好人太多,怕得罪人不揭发;或乐队里每个人只管自身的既得利益,怕教会南郭吹竽反而挤掉自已;或南郭知难而退、不占位子是识时务,比某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要好一些;或赞赏齐泯王一掌权就抓改革,整顿乐队,措施有力,立竿见影;甚至可设想南郭走后怎么办等等。总之,角度一变,立意出新,就有可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

  为你支招

  一、由表及里,开掘取意即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这种方法反映作者思想的穿透力,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开掘取意并非直线式,需要作者认真分析,反复思索,才能获得深层意蕴。

  二、转换角度,有所发现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三、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即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要求把意义浓缩到成为大问题的结晶。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8
文章以“意”为先,以“意”为帅。材料虽多,无帅则是乌合之众。而文章立意的深浅

又决定着文章水平的高下。立意要深也要新,还要有时代气息。比如2006年写“人与路”,好文章的立意绝不只是“路是人走出来的”之类,应由路见“人事”“人心”和“人情”,并能折射出当代人间万象。

即使是老材料也可变换角度提炼出更新更深的见解。如用《愚公移山》赞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并不新颖,而探讨“聚室而谋”的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率先垂范的实干精神、不怕讽刺挖苦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新的高度。

提升文章的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拓展题材 丰富内涵

如一篇高考作文,描写在外读书的“我”回家后,母亲对“我”备加呵护,而一旁的嫂子却觉得被冷落了,赌气关上了房门……这篇作文将写作的内容由母亲与“我”两方的故事拓展到了“我”、母亲、嫂子三方,主旨也由一般的颂扬母爱变为探讨大家庭中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表现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的主题,立意新颖而深远。

中学生常常只关注到自己个人的生活,如果能将眼光放远一些,由自己到家人,由个人到社会,写作的空间就会拓宽很多,文章的立意也会由自我意识上升到对社会的思考。

2.由此及彼 对面拓宽

请看一篇学生习作《收藏》的结尾:

尘世间有万般收藏,无一不是源自收藏者心底的那一份挚爱。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收藏着我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无用的旧物,对于母亲来说则是一种珍贵的收藏,而这些又包含了多少她对子女最无私的爱!

阳光无言,母爱无香。

这个春日,我也收藏了母亲沉甸甸的爱,怀揣着感恩,我昂然前行。

全文主体是写母亲收藏了“我”小时候用过的物品,表现母亲对“我”的爱,结尾处拓展为“我”也收藏了母亲的爱,“我”不只是一个爱的接受者,更是爱的被感化者,“我”懂得了感恩。感恩意识常常是中学生所缺少的,它却是人际和谐的重要构成之一。此外,“怀揣着感恩”“昂然前行”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将来也一定是爱的传递者,人类的文明正是这样代代传承的。这样由此及彼的拓展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再如,某地地震震塌了民房,也震垮了监狱的围墙,犯人们跑出来后不是逃离,而是主动加入救援,他们在救援别人生命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救赎了自己的灵魂?从这一点上思考立意,则是将“为他者”和“为自我”在精神层面上融为一体,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挖掘内蕴 提升精神

对生活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现象背后更为深刻的道理。

某记者在新加坡为作相关调查故意闯了红灯,而司机却不约而同地微笑着停车让道,这件事如果仅仅理解成新加坡交通秩序良好就没有深度了。让我们深入分析司机们让路的原因:他们认为遵守交通秩序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真有人闯红灯一定是此人有不得不闯的特殊原因,所以要理解,并用让路的方式来帮助此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机的举动正体现了文明素养对人的约束,那么,这个由交通秩序引发的故事便上升到了探讨文明素养的高度。

哪些立意比较新颖而有高度?

1.生命意识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留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余秋雨在谈到生命与写作时说:“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史铁生、刘亮程、周国平正是用他们对生命的关注、珍惜与敬畏叩开了世人的心扉。挖掘生命潜能,培养生命智慧,反省生命历程等等都是生命意识的提升。

2.环境意识 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得到的却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像山那样思考”,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3.和谐意识 和谐是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不懈追求。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宽容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将会别有洞天。

4.文化传统意识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的文化,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传统,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文化传统中也有落后的东西,如果能进行反思并有选择地去传承,那么文章的立意将会很深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8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有时,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如长篇小说之类大型作品。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肢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第3个回答  2013-11-18
立意就是中心主题,文章所表达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