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和《新红楼梦》读后感600字~700字

急求谢谢!

  <<新三国>>
  对于新三国,大家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从根本上这部片子拍的非常好。首先,我觉得对宋江这个角色的处理就非常好。完全打破了之前宋江对唐僧言听计从的风格。唐僧也不像以前总是跟林黛玉叽叽歪歪,不务正业。包括严守一大战许三多的那场戏也拍的非常到位。完全颠覆了许三多在我们心目中阴险X L的形象。并且严守一也并不是按原著里说的从一开始就对鲁西西产生了好感。而是在经历了武则天的移情别恋后才和她擦出的火花。这样剧情的逻辑性就变的非常的顺畅。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的情节也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比如,段誉为什么不顾自己亲身母亲的危险去救海尔兄弟?天线宝宝到底有没有对希曼实施报复计划?二营长老婆的肚子到底是谁搞大的?这些问题都紧紧的锁住了观众的眼球。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的大反派黑猫警长,导演从黑猫警长的成长历程来分析他心态扭曲的原因,这个就非常好。不同以往电视剧总是强调反派如何如何坏,而忽略了人性方面的东西。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王家芝对黑猫警长长期的虐待,他会变成一个杀人魔王吗?
  当然,这个电影也是有他的缺陷的。主要是几个配角个性过于平淡。纪晓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天除了杀人就是勾引鲁西西。完全没有把一个冷酷杀手的个性刻画出来,不失为一大败笔。
  以上是我对近期热播的新三国一点粗浅的认识,请大家多多指正

  《新红楼梦》
  《新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新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新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新红楼梦?…不看的好,不看的好…
第2个回答  2010-08-02
新《红楼梦》热已无需论证。各地播出混乱一片,有些台为抢播提前播出时间,有些台一天四五集轰炸式连播,网络也在“积极”盗播。话题更是层出不穷,最近传出《红楼梦》收视下跌的话题,虽被剧组否认,但也赚足新闻关注。网络上对新《红楼梦》的争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有细心网友甚至一集一集和原著对照,“科学”挑刺。 目前,该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拍摄风格是不是“青少年教科书”、是否贬低观众智商、淫男荡女阴森鬼怪又是否过于开放?7月13日晚9点,南方影视频道每晚三集连播新《红楼梦》。南方都市报记者日前独家专访导演李少红,她就目前的压力状态、定位质疑、个人风格代入等问题进行了解答。《红楼梦》面对史无前例的密集关注和口诛笔伐,导演对媒体采访态度也十分谨慎,一律采用文字回复法,不轻易评价演员,而且从导演与南都记者的对话中亦不难看出,导演的表达之严肃。 A 压力是否巨大? ———非常疲惫,已经奔走了十几个地区 我们和87版的拍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代对一部古典名著的解读。 南方都市报:《红楼梦》是全中国人的《红楼梦》。新版《红楼梦》播出后,俨然成为当下整个社会争论的焦点,已不单单是一件娱乐事件。此时此刻,您的心情是怎样的?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么?对这李少红些争论,你是怎样想的? 李少红:人民文学(出版社)这版《红楼梦》已经发行了400万册。前天我们参加最新一次发行举行的签售仪式。很多人从早上7点就来排队。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一定还有更多的人拿起这本名著重温,并且能够热爱上她。小演员和我一起都感觉很有意义,重拍对弘扬和推广起到很好的作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再版只需要印5000册,这次随着新版的热播,还没等上架就已经增加了印量。我看到长长的队伍中不乏年轻的读者,争相和他们喜欢的剧中人物拍照,同时把书紧紧地抱在怀里,相信他们都会是热爱《红楼梦》的新一代。 我们伴随电视剧的播出已经奔走了十几个地区,非常疲劳。有时候只能在飞机上睡觉,有时候来不及吃饭,孩子们饿着就又登上了飞往下一个城市的飞机。他们在家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这个场面如果让他们看到一定心疼得不得了。我参加过电影上映的宣传推广,电视剧真的很少做这样强度的推广宣传,很多地区的电视台真的拿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来推广这部剧,我想被大家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红楼梦》的魅力。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南都:这一版的演员大部分是由“红楼选秀”淘出来的少男少女,他们对原著的生疏,表演基本功的欠缺和仓促的培训时间,曾让上一手的导演无法放心而拒接,您敢于大量起用新人,并在短时间内手把手地将他们从白纸变成一个演员,支撑您的底气在哪里? 李少红:这一版《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红楼梦选秀”,我们接手的时候已经决赛完了,在七十名参加决赛的选手里面,我们选择了二十名参演了主要角色。另外一批年龄相对小的演员,是后来从全国100多所艺术院校选出来的。他们都是相对受过艺术基础训练和教育的学生,选秀的选手大部分也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这是支撑我底气的原因之一。其二,书中描写的正是他们这个年纪的感情故事,他们凭借自己的感受就能心领神会,不会有陌生感。 B 是否贬低观众智商? ———只要引起关注,为此去重读、去对照,作用都一样 任何一种极端的言辞都是爱之深切的表达。只要不是人身攻击,都可以承受。 南都:对于新版《红楼梦》争议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看过原著并深受87版影响的70后观众很气结,李少红没看过原著只把它当一部全新的娱乐作品去认识的部分85后观众很喜欢。这是您预料到的结果么?你拍这部剧时是否真的针对85后、90后而拍?您是否为此而揣摩过新新人类的心思? 李少红:我们和87版的拍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时代对一部古典名著的解读。有一些那个时代原因造成不能涉及的内容,这次得到了补充。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名著的翻拍,起到的作用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部著作,为了加深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和关注,为了这部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文化品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红楼梦》是一部经得起反复阅读的经典,每一代人都会从中获取对人生、对情感、对社会、对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过去和今天的了解,甚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许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 南都:在早前南方台举行的点映会上,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君毫不留情地指出:旁白解释过度了,比如刘姥姥醉倒怡红院一段,画面上刘姥姥已一步一倒了,旁白却还在解说她喝醉了,“这种解释不是把我们观众当作幼儿园的孩子、当作弱智吗?”您怎么看?您真的是放低姿态,拍一部“教材式的红楼梦”? 李少红:当作教材也好,图解也好,都行。只要大家都看,引起关注,为此去重读、去对照,作用都是一样的。说必要也好,不必要也好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消化。任何一种极端的言辞都是爱之深切的表达。只要不是人身攻击,都可以承受。 C 情色阴森太“开放”? ———现代的人抵抗力多强啊! 是《红楼梦》造就了我,我绝不可能撼动和违扭她。 南都:如果您是针对85后而拍,很矛盾的是,通过阴森的场景和配乐营造出如鬼片般的氛围,和一些淫男荡女、同性恋的情色镜头,阴曹地府、青面獠牙的鬼怪,你不吝笔墨地给予极写实的表现,这些似乎对年轻观众来讲又太开放了? 李少红:生活在现代的人抵抗力多强啊,全民总动员战胜自然灾害、战胜经济危机、股票也跌也涨、炒房团逐渐退出市场、喜欢的球队赢了……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够保持客观豁达的良好心态。他们什么没见过,好莱坞大片里无所不有,《阿凡达》、《暮色》、《钢铁侠》……天上地下还有未来,神经早锻炼出来了。我们接受的是全面的教育。这个世界善恶并存,不会因为哪一个人而改变,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欢乐也有“杯具”,有光明就有黑暗,有爱就有恨。和《红楼梦》里面是一样的世界。 南都:对于剧中无处不在的昆曲背景音乐,不少观众的说法却是“予人鬼气森森的感觉,有如看《聊斋》之感”。这些背景音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有观众评论:又是画面对白,又是旁白,又是音乐,让整个剧过满,缺少留白和观众自己体会的空间。您可否想到这一点? 李少红:昆曲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非物质遗产,又和《红楼梦》有密切关联,用它很自然也很贴切。古典韵味是可以慢慢品的。昆曲的发源地在南方,上海边上的昆山地区,当时在文人雅士的沙龙里流传,很时髦,让人直接联想到《韩熙载夜宴图》里的情景,是最能代表当时上层社会,文人雅士气质的曲调。历史原因让人们渐渐生疏了。如果因为和《红楼梦》结缘,又能唤起对它的关注,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南都:唯美、精致、阴郁、清冷、梦境般恍惚疏离———这些风格为部分观众喜爱,也让另外一部分观众正在适应这些风格和《红楼梦》题材的契合。您个人在拍摄过程中是否也觉得个人艺术发挥方面空间更大更酣畅淋漓?您有意识让其带有鲜明的导演个人风格吗?介意被定位为“李少红的《红楼梦》”吗? 李少红:我的所有创作灵感来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是本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文学著作,其中充满了各个领域的发挥空间,只要你有感悟能力,有手段有武功就能有收获。我们对这部名著的认识随着时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有新的发现和开拓,有价值的发现就像获得一项科研成果一样。曹雪芹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巨匠,是因为他的智慧超过我们,他的智慧能让后人取之不尽。是《红楼梦》造就了我,我绝不可能撼动和违扭她。

给分。。给分。。给分。。
第3个回答  2010-07-23
新三国在全国各地卫视开播以来,我几乎一集不落地看了下来,每天在网络上看最新剧目。今天,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集,不得不说,新三国的大结局拍得比较仓促。相比三国前期每每细致入微的戏份来说,后期戏份太过简略,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情节都一笔带过,实为一大遗憾。
但是,从总体上看,本人对此剧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从市场运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许多朋友总拿以前的央视版三国来比,说高导糟蹋经典,实不以为然,单从面的美学角度来讲,新三国的各个文戏武戏场景都比老三国要出彩,就人物的演技来讲,也可以说有更有千秋吧。
个人认为有几个地方高导可能没有把握好,这也是网上得到诟病最多的几个话题:吕布与貂婵爱情戏过多且死法悲壮,虽影视剧素来有好江山美人之说,但放在这部剧上用大遍幅,显然有点弄巧成拙,此剧深入人心已久,加之文学推广,与吕布的猥祟勇夫的形像出入太大;典韦出场不够,这个曹操手下第一猛将,武力堪称三国第三,但无论从来历到舍生取义都有不明不白之嫌;周瑜形像不够丰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能高导没参考东坡的这首词,新三国的公瑾出场显得即无冠三军之勇,亦无侧天下之谋,但也许此时断言可能尚早,且拭目以待后面的部份;三顾草芦不够大气,个人认为,草芦可小,场景应大,不大岂能“卧龙”?子龙出场过且早衔接不够,子龙以义勇留名青史,先从公孙赞,后事刘备应在公孙被袁绍所灭之后,出场太早有背主弃义之嫌,剧中好像子龙在刘备离开十九路诸候后客居公孙就跟着了。
但不管怎么样以上纯属一家之辞,瑕不掩瑜。总之,喜欢三国,无论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新三国、还是三国评书、品三国,喜欢是因为那是一个逢火连天,却英雄辈出的年代,文人谋士运筹帷幄,武将勇士决胜千里。忠则矢志不渝,义则肝胆相照,雄则力敌万夫,在中华大地展开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圈,曹操之雄,孙权之能,刘备之义,关羽之忠,张飞之猛,赵云之勇,诸葛之谋,周瑜之智……
每每想起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思绪万千,遥想千年之前的盛况,往往不能自制
第4个回答  2010-08-06
读后感要简练,何必700字呢?
我的是,人来,把高希希叉出去
第5个回答  2010-08-05
我刚好也需要 顺便一起抄抄吧。

哈哈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