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是什么文体?

如题所述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共375句,也有说373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近2500左右字。作于楚怀王24到25年期间,(即公元前305到304年)是屈原被流放以后的作品。楚怀王16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联齐抗秦,被反对派力量合伙陷害,而免左徒之职,后来楚国在丹阳,蓝田败于秦,才又将屈原召回朝廷,任其出使齐国,楚怀王 25年顷襄王继位后也良莠不分,其弟子兰因楚怀王客死于秦事再献谗言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留放屈原到江南,屈原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得实现投身汩罗江而饮恨终生。我们读《史记》记载有: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令一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屈原是被人谗言所害,无法施展抱负而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流放以后写成的,《离骚》是诗的标题,历史上解释有许多,司马迁解释是离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班固解释是遭遇忧愁,近人又解释为发牢骚。我认为从字面上解释都有道理,但是,从诗的内容去分析,屈原是遭到小人陷害,被楚怀王冷落,疏远以后,感到怀才不遇,想与楚怀王顷诉志向和抱负才写了这篇长诗。从这样角度去分析,《离骚》的意思应该是陈述自己骚动不安的心情,也就是对自己的修养,要离开这种骚动不安的心情,我想我们应该从这样正面去理解。

《离骚》的全诗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讲述自己的身世,为楚怀王立法改革却遭到小人陷害,表白了自己做了大量有益于国家的工作还是无法改变勾心斗角的现状,表明了自己痛苦心情和困惑。第二部分描述自己无法解脱现实中的痛苦和困惑,还是借女嬃劝告自己入境随俗,由现实转向了幻想,追求美好理想的实现。第三部分描述自己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结果接受巫咸意见,远游离乡,但又恋恋不舍,爱国思想和理想的抱负使他还想期待楚怀王醒悟。最后一段写故乡人都不理解他,他又何必留恋故乡,还是随彭咸,投水自尽!

综观《离骚》全诗,不仅仅文辞流畅,浪漫主义色彩浓郁,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想用在高雅的诗形式来感化楚怀王,诗一开头介绍自己高贵的身世和内在的美质,诗中写了许多香草、名花,表明自己是高洁和完美,读来非常飘逸纯洁,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具体分析,我想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以忧怨为核心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主题。全诗表现的是作者内美外修,怀才不遇,仕途受挫,上下求索,壮志难酬,以身殉国的过程。作为高阳帝的后代,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样完美的我却得不到楚怀王的理解,所以情感出现徘徊彷徨,上下求索,神灵幻象的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爱国无门痛苦心理历程的积极写照。第二是浓郁的地方主义色彩写照。诗产生的地方是当时的楚国,所以《离骚》属于楚辞 ,诗一开头就有“帝高阳之苗裔兮” 也就是说楚人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根据《战国策�6�1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说明当时楚国是在中原一带,诗中大量运用楚语、楚物、楚地、楚声等,如诗中运用楚语有余、纷、兮、些、只、羌 、谇、 謇、纷、侘、傺等,吸收了大量楚国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楚地有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九疑、湘、等;楚物有芷、兰、蕙、蘅、菊、芙蓉、荃、江离等,全诗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诗声韵上还悲壮顿挫、气势驰聘,或韵或语。第三是浪漫主义的描写格调。全诗隐含着神圣与世俗,永恒于化灭,美好与丑恶,孤独与群体,现实与虚幻,交织与对立的结构,布满了整个时间和空间,用浪漫的表现手法使人情感上为之吸引、感动、赞叹、神往。诗中运用大量香草名花,给人有一种高贵,素雅的感受,这也许作者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描写花草也比较多,同时作者把这些花草通过浪漫主义的笔法,反复说明自己的内才的完美和修养的境界,通过神游的描写也是表明作者苦苦寻求真理和施展才能的求索,在现实中的失败只能通过虚幻的浪漫想象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构成了他若即若离怨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