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人物描写作文30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周瑜是个怎样的人的作文怎么写(不少于300字)

历史上的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文武双全,精通音律,有童谣:“曲有误,周郎顾”。

典型的三国高富帅,而且不想演义里那样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三朝老陈程普就赞周瑜:“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身为吴国重臣对孙权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周瑜去世时,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就连编写《三国志》魏国大臣陈寿也赞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2. 人物描写作文300字诸葛亮

诸葛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位智者,什么事情都做的很好,被万人传颂、受万人敬仰。可是我却不那样认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战前,“草船借箭”,现在已经是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我却不那么认为。如果曹军放火箭么?他,必死无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大恩,还叫关羽去把守华容道以致曹操逃脱,别人都说他那是挫关羽的嚣张气焰。其实不是,他以为关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样一来,关羽的知恩图报就是虚伪的了,关羽的名气就会打折扣。如果没有,他有可以不杀关羽,借机巴结关羽,他早就料到刘备和张飞回说情的,说以叫关羽去华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样一来,天下大势一目了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应该是和东吴平分天下。

别人都说他料定魏延谋反,让马岱杀了魏延是对的,别人也都以为魏延真的谋反,其实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纪录诸葛亮说的一句话,诸葛亮说:“若延不归,军便自发。”由此可见,他早就料到魏延会不走,他还不事先叫人带魏延走,导致来了一个马岱斩魏延。可怜的魏延死了连名节也没有。

他明知关羽骄傲,还叫关羽守荆州那么重要的地方,以致吕子明白衣渡江、奇夺烽火台、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着是他借孙权之手杀关羽。

他六出岐山,自不量力的以为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打败魏国,以致穷兵黩武,加快了蜀国灭亡的时间。他应该利用蜀国易守难攻的优势发展经济。可他没有,最后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里,诸葛亮是智者,是一个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钓誉,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3. 求一篇《三国》中关于周瑜的人物评价文 不要太好的 300字以上

据史书记载,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多才多艺,风流儒雅,而且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史家称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就在苏轼流连长江之畔,感慨万千地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佳作的同时,在都城杭州乃至广大的乡村,作为民间说书之一类的“说三分”也正在听众充满企盼的的笔下和说书艺人的口中,曾经风流倜傥的周郎已经被做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易容手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当然,历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为这些,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但最能体现周瑜的远大政治眼光和卓越军事指挥艺术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在这种紧急关头,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接着,周瑜又亲统精兵五万,大破曹军于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后,一直无力再次南下。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并终成帝业。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周瑜是一个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点。《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从全书来看,基本上是按历史发展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但由于描写的历史阶段较长,因此,全书的艺术结构明显地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而赤壁之战前后,正是《三国演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映衬作用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被毛宗岗称为“三绝”之一的诸葛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诸葛亮才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头号理想人物。而周瑜这个形象所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诸葛亮的映衬。

4. 论三国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周瑜)300字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

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

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

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

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

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

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

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

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

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

5. 描写周瑜这个人的作文,但要记住不能写故事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6. 周瑜人物介绍

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

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

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

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

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

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

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

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

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

——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

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

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

——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 ***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中国几个有节出的人物作文300字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8. 写古代周瑜故事的作文300字数

历史上的周瑜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文武双全,精通音律,有童谣:“曲有误,周郎顾”。

典型的三国高富帅,而且不想演义里那样气量狭小嫉贤妒能,三朝老陈程普就赞周瑜:“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身为吴国重臣对孙权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周瑜去世时,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就连编写《三国志》魏国大臣陈寿也赞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9. 三国演义周瑜人物简短分析,要简短的,200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并且精通音律,长的还很漂亮,人称"美周郎".但是在生活中又是一个气量狭窄,嫉妒心和攀比心极强的一个人.身为东吴军队的大都督,却没有气量去容下一个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周瑜深谋远虑一些,事实也证明周瑜没有错.诸葛亮后来的表现的确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部分.我没读过三国志.道听途说了一些东西.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史实中周瑜器量很大,喝醉酒都能演奏,是个大丈夫,也不是诸葛亮气死的。

好像是得病死去的.英年早逝啊.!!!!!!!!!!!!!!!!!!!!!!!!!!!!!。

10. 三国中对周瑜的描写

周瑜周公瑾,暂且算他是一个谋士吧,虽然他在演义中是一身儒将打扮。

我不得不说的就是此君在三国演义中受到了罗贯中老先生的残酷迫害,因为罗老先生是个正统古董文学家,他认为除了刘备这个皇叔以外其他人都不是好东西,曹操和孙权都是反贼,自然,跟从刘备的那些将军先生都是深明大义的好人,跟随曹操孙权的人大都是助纣为虐的坏人,其中,孙策的结拜弟弟加连襟,孙权最为倚重的大都督周瑜,就是这些人中最可怜之一,在三国时期,周瑜被视作男人的骄傲,风姿独秀,恢弘大度,不记人恶,天生一个大丈夫,三国的将帅其实都不是草莽英雄,虽然是略输文才,但还都有点儒将风度,都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最高典范还不是那个在油灯之下披着战袍读春秋的关云长,而是这位“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周瑜有着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在雄性特征过于明显的三国男人中,周瑜就像是一捧凛冽的清泉,让人爽澈心扉;而他最大的才华却是在军事上的卓绝表现,宋著名文学家东坡先生曾经有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说明了周瑜的打扮,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打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是说明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如此的厉害,我不知道为什么罗贯中要把周瑜的打扮剥夺给了诸葛亮,也不明白为什么完全属于周瑜策划指挥的“赤壁之战”在演义的最后归功到了诸葛亮手里,更不明白为什么恢弘大度,不记人恶的周公谨居然被描写成了一个嫉妒贤能,不能容人的气量狭小之辈,最后还被诸葛亮气死,说出了那一句他被完全曲解的“既生瑜,何生亮!”真的,我是真的不明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