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以文为词

什么叫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是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

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叹取语汇,而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文为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7
“以文为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词学概念。其概念导源于宋代,后来逐渐发展成熟。“以文为词”在结构上表现为音律、句法、话语特征以及叙事性特征等方面的突破;在内在核质上则表现为“以文气为词”。“以文为词”是辛弃疾乃至辛派词人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南宋乾淳词坛共有的写作特征。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同志,别匿名了。我知道你是同一个人。。拜托你把前面回答了的采纳一下。好不?搞得我都不敢回答你的问题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以文为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词学概念。其概念导源于宋代,后来逐渐发展成熟。“以文为词”在结构上表现为音律、句法、话语特征以及叙事性特征等方面的突破;在内在核质上则表现为“以文气为词”。“以文为词”是辛弃疾乃至辛派词人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南宋乾淳词坛共有的写作特征。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同志,别匿名了。我知道你是同一个人。。拜托你把前面回答了的采纳一下。好不?搞得我都不敢回答你的问题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