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如题所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散文代表作。凡是读过此篇佳作的人,都会被巴陵胜状、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并对这位具有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的思想家表示深深的敬意。《岳阳楼记》通篇只有三百多字,称得上字字珠玑。

《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与好友滕子京有关

范仲淹晚年被贬在邓州做知州时,昔日的好友洛阳人滕宗谅贬在岳州。一天,滕宗谅派人给他送了一副《岳阳楼图》告诉他:他已将该楼重新修建,并将历代有关的赞扬诗赋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能写一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妒。贬谪到岳州做知州。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但一直没有机会。这次请范仲淹代笔记胜,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也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自己和友人同时被贬,既是规劝友人,也是激励自己

庆历六年一个晚上,秋风送爽,月光明媚。范仲淹把《岳阳楼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他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如今怀想起来,岳阳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可是范仲淹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发表了一些深邃的见解,借以激励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

作者所说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古仁人”是不以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初衷的。无论在朝廷还是在野都要为国尽忠,为民分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自己一人的得失为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是范仲淹的不朽名言。概括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先忧后乐的为官准则。

范仲淹坚信个人所持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即使遭到贬谪,也绝不屈服,轻易改变初衷。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友人发出的策励,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示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0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范文正公文集》。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因为参与了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在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被贬放到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滕子京也是被贬出京的,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第2个回答  2022-04-20
是庆历六年,当时的范仲淹一直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也很严重,为了巩固政权同时改善这样的处境,所以政治集团开始改革, 最后改革失败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同时也在感叹国家的凄凉以及国破家亡的悲痛。
第3个回答  2022-04-20
范仲淹的官场生涯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写的,抒发了为国为民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