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孝的文化(一):孝与愚孝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孝在中国是原始而长久的情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血缘亲情。上古以来,孝便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人的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孝的起源推至舜的时代。商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西周时,孝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作为基本伦理道德的内容。孔子时代将其确立进礼乐制度,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汉武帝将其作为治国理念而加以重视,在魏晋南北朝时又得到深化。而宋代开始走向曲解极端,程朱理学将其纳入天理范畴,强调其不可违抗性。官家大力倡行,民间自觉遵从,便成为了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初经古代帝王的政治化,尤其汉武帝推崇,有了“以孝治天下”的政纲。读史便知, 愚孝思想从中古社会发函而来,偏离了“正孝”之途。 宋代更是出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绝对顺从”成为孝的基本表现。元代开始至明清时代,愚孝思想不断深入。随着普遍视为美德后,不少人认同模仿又竞相攀比,进而再恶化,呈愚化趋向, 明其所以者则称之为“愚孝” 。

直到晚清民初的近代,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糟粕积弊也达到顶峰,传统孝文化随之进入否定批判的阶段。胡适、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驱者批判愚孝思想,揭露其专制性与绝对性,并开始新型的文化变革。 而在今天愚孝思想仍然可见,束缚和压迫着人的个性,我们不得不惊觉和反思,知其所以然而不做糊涂人。

本次“愚孝文化”系列共分三篇文章。

1.点击右边标题即可阅读第二篇。 谈孝的文化(二): 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但绝不为愚孝背锅 -

2.点击右边标题即可阅读第三篇。 谈孝的文化 (三) : 愚孝的危害与启示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