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人的孝被看做愚孝,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如题所述

“孝”是亘古长存的一种品德,自文明初始,孝义就伴随人性而来。“孝义”主要有两种概念,他们的对象有所不同,一种是对父母之孝,一种是对鬼神祖先之孝,《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就是后者对孝义的一种体现,这种孝,本文不过多讲述,主要讲述对父母之孝。



远古时期虞舜孝感动天,后人将其收入《二十四孝》之中。远古时期的人们没有太多的政策方式来治理家族、部落,因此就以“孝”来评判一个人的德行,虞舜之孝,不仅感动了上天,还感动了帝尧,将女儿娥皇以及女英许配给他,最后将他视为继承人。

我们观察古代很多关于孝心的故事,发现一个以现代人价值观而言比较无法理解的事情,就是里面有很多都孝都算是“愚孝”,是在伤害自身的情况下给父母尽孝,自身的付出与给父母带来的好处丝毫不对等,比如说《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很多人读完之后感觉非常不适应,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于这种孝作出评价:“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那么这些孝义在我们看来是“愚孝”,古人为何如此推崇呢?我们先从下面这个故事说起。

春秋时期的晋献公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君主,在位期间重用贤人,政治一片清明。在军事上他扩大编制,兼并邻国、开疆扩土,极大地扩充了晋国的疆域,成为一方强国。不过再贤明的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晋献公在攻打骊戎后得到了一名美貌女子,名曰骊姬。晋国人对于骊姬的描述为:“貌比息妫,妖同妲己”。可见骊姬虽然生得漂亮,但不是一个善良之人。



果不其然,骊姬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女子,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即位,就挑拨晋献公与大儿子申生之间的关系。她在申生献给晋献公的食物中下毒,并诬陷是申生投的毒,其意乃是想提前即位。晋献公原本清明贤德,但架不住被美色所惑,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逮捕申生,申生不得已逃到了新城曲沃。逃到曲沃后,申生的手下都建议他向晋献公解释,毕竟投毒这件事里面的疑点有很多,仔细思考查明定会清楚此毒究竟是何人所下的。

而申生却是这样回答的:“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左传·僖公四年》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离开骊姬,就会变得寝食难安,我若前去声辩,那么骊姬就会获罪,父亲已经老了,经不起这般折腾,这样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快乐。手下人又说:“可奔他国”,申生回答道:“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於新城。


申生剧照

申生的这种孝义以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实乃“愚孝”,但是我们仔细分析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如下两点:

第一:即便自己是被冤枉的,但是他也不忍心因为自己的辩解而让骊姬获罪,这样他的父亲会感到伤心;

第二点很重要:他的手下人直接让他前往别国,而不是劝他不要顾虑太多,直接声辩;另外,申生无法前往别国,是因为他有“毒害父亲的恶名”,有此恶名其他国家就无他容身之处,可见春秋时期,不管是申生的手下,还是其他国家对于不孝之人都是十分厌恶的。

每件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之下,评判标准都是不同的,春秋时期人们对父母之效是最高的为人宗旨之一。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自然也有处置权利,纵观春秋数百年,父杀子的事情有很多,齐国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为了政治而将子女作为质子或联姻筹码,这种事情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史书上也都没有什么评价,这种行为有些或许被人不齿,但终究不是大问题。



但是子弑父的行为却只有楚国的楚穆王一人做过,并且即便是楚穆王为楚国开疆扩土作出很高的成就,但他依旧是后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功劳再大也无法掩盖其弑父之劣。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这种父与子极度不对等的社会背景下,儿子为父母作出再大的牺牲,也是理所应当的,丝毫不会被人认为是“愚孝”。

春秋时期的文人讨论道义德行,所说的话题往往都是孝义。《孝经》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古人对于孝义的定义非常简单,仅仅只有“无违”二字,虽简却重若千钧。何为“无违”?就是丝毫不会违背父母之意,即便是父母是错的,也要遵从,否则就是不孝。

《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这里,孔子对于孝义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帮助父母劳作、有好吃的好喝的先给父母,这样其实并非真正的孝,孝的难点在于心甘情愿”。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就已经是孝道了,但是在古人眼中,这种的并非孝,真正的孝是要做到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如果能够达到做任何事都心甘情愿这一境界,前面文章中的“愚孝”,我们还会认为是“愚孝”吗?



在我们眼中,或许他们的孝乃是愚孝,那么反过来是不是也可以说,我们的孝在他们眼中“不够孝”?因此,考虑是不是“愚孝”不能以我们如今的价值观来看待,当然,本文并非灌输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想,孝道本无错,错的是不会分清对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确实是的,很多古人所谓的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实际情况,都是根据父母的喜好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