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期【研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变化及使用策略(三)

如题所述

以七年级为例,七年级语文每册6个单元,内容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这是教材的整体框架。下面,我们逐一进行简要说明,便于大家在教学中合理处理几大板块的关系。

1.阅读板块。

全册24篇课文,其中精读17篇,自读7篇。

文体方面,七、八年级以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等的学习为主,九年级集中学习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发展理性思维的规律。

单元组成方面,每个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每单元3篇现代文,1篇古代诗文,在培养一般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浅显的文言文。文、白混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难度,造成一种缓冲,便于与小学语文衔接。以前我们经常先把古诗文先集中教授,这样看来,其实是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课型方面,各单元的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类型,凸显两种课型不同的功能。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个层次的练习。自读课文,文中有“批注”,课后不设练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导。讲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兴趣。自读课文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不同课型功能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从我们平时教学情况来看,其实我们大多老师对于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教授基本没有区别,新教材的编写特别强调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以后教学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我们应该遵循课型特点,有所侧重地去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

2.写作板块

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系统。新教材对于写作的指导力求回避功利主义,也就是刻意不向应试教育靠拢,不进行纯技法指导,避免写作的套路化。

七年级写作,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关注写作的一般要求,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语言有怎样的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思路如何展开(思路要清晰,发挥联想和想象),内容如何明确而集中(如何突出中心,怎样选材)等。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两方面内容穿插安排,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七上写作专题安排表如下:

3.综合性学习板块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分为3个系列。

一个是“传统文体”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资料搜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

一个是“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资源,学会跨媒介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还有一个是“综合实践”专题,倡导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借助“资料夹”中提供的连续性、非连续性和混合文本,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年级每册都有3个综合性活动,分别隶属于以上3个系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起始年级没有将口语交际单列,而是将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学段要求融入课文学习和综合性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口语实践,培养口语能力。为加强对口语交际的指导,教材以“小贴士”的形式,每次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力求简洁而灵活。

4.名著导读板块

关于阅读,我们国家现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全民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就是    比如,我们很少看名著,取而代之的是网上的、微信里的文章)。新教材里的名著导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重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阅读败坏了阅读品味。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不再是将其当成附件,而是设计进单元内,要纳入教学计划中,成为阅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编教材每册各安排2次名著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荐课外阅读2部。

比如七年级名著导读安排的名著阅读分别是:

另外,为了照顾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名著导读栏目新增“自主阅读推荐”板块,作为主推荐名著的补充。教材提供简短的导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自行安排阅读。

5.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

每册安排2次,每次4首,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所选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养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比如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就这样安排:表3

6.补白板块

补白板块主要内容是语文知识。早期的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是系统化地呈现(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就是这样,99年我教的教材中,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是比较系统化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学习中,学生基本都是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背离了编写初衷,实际效果也不好。

因此,11版的课程标准就提出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做到“随文学习”。新版教材的语文知识大都穿插在思考题和相关的提示中,有的也只是在教师用书中体现。语文知识呈现明显的“弱化”倾向。为了方便学生学习,“部编本”在空白之处,设置了数十则知识短文,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知识,而且基本用的都是课文中的例子,以贯彻随文学习的思路。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不要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或条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