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常跟孩子讲,你小时候的童年吗?

如题所述

我在孩子很小时候就给小孩讲道理。 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错了。和小孩讲道理,她可能一下子听不懂,不理解,她会无意识的记住。慢慢还会把你讲的道理在生活里体现。先说一个言传身教的例子:记得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我下班回家,进门她就拉我到洗手间要我洗手。我当时一愣,然后就笑着把手洗干净了亲了她。其实这都是我们平常教她做的事。 再回忆到孩子一岁八个月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并不特殊,是孩子的表现让我深深体会,和孩子讲道理,会让孩子很早就会学着思考问题。有一天,我给她读《乌鸦喝水》的故事,读到“瓶子里的水很浅,乌鸦喝不着”我没有直接照故事书读后面的文字,而是跟着发了问句“怎么办呢”,孩子跟着回答“用吸管”,我听完忍住笑说“乌鸦没有手呀,怎么拿吸管。”她就不说话了,估计思考去了。 还一个故事就跨越了一岁多。也是一岁多的时候,玩那种宝塔圈的玩具(如配图)。夏天午睡醒了,孩子比我醒的早,不哭不闹在旁边安静的玩套圈圈,我也不吱声,看她怎么玩。她会把孔径大的先放进去,如果在套圈的过程中有套不下去的,她会换着套,直到整个玩具完完整整套完。好笑的是,两岁多了,玩同样的玩具,碰上套不进去圈圈,她不会去一个个的换了,而是用力的往下按,以为力量能解决问题。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小孩子的思维变化,所以和小孩讲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觉得小了就不要讲。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是教最起码的对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为啥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先都说清楚,不能觉得她可能还不懂,就不用说。她的世界里有她的一套理解,如果她的理解与展现和现实生活不对,就是大人要引导的时候了。 所以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一样要耐心给她讲道理,我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孩子也懂道理,也没有所谓的叛逆期。 会。我现在宝宝才3岁多一点我就经常会和她“讲道理”。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讲浅显的,贴近我们生活的小道理,而不是讲那些遥不可及的大道理。 比如,我家宝宝,每当我看到她把垃圾扔地上时,我就会告诉她,那是不对的,如果她不听还往地上扔垃圾,我就会打她的屁股,用惩罚的方式告诉她那是不对的,这样她就知道自己错了。 像我们家宝宝,一开始,当她把自己的玩具掉地上时,她就哭,什么都不会做,只知道站在那里哭,然后我就会和她说,自己蹲下去捡起来。刚开始她听不懂,她还是站在那哭,后来我就多说几遍,而且说的时候,边帮她把玩具捡起来,擦干净。次数多了,现在,当她把玩具再掉地上,哭时,我就继续和她说,自己捡起来,良久,她就会自己把玩具捡起来了。 而且,我认为,从小和小朋友讲小道理,她的大脑里,就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是不对的,会形成一种习惯的自觉。 比如,我家宝宝,有的时候我不经意的转头看她,她就急忙把鞋子从椅子上拿下来,我也会趁机再批评她一通,以强化她的小小的道理感。 我们家宝宝经常还会做类似的事,只要是她做错了,我都会及时批评她,严重的时候就打她屁股,她就很委屈的知错了。 所以说,当我们和孩子讲道理时,其实她是听得懂的,刚开始她可能是不太懂的,但是,没关系,多说几遍,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她就知道了,这样她心理就会有一杆小小的秤,去衡量自己做的一些小小的事。 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和孩子讲道理。 会啊,不要以为孩子小,他就听不懂,其实讲明白了,孩子是很愿意听的。 儿子一岁半时,不知道从哪学的,有次问我要东西,不给就在地上打滚。气的我拿苍蝇拍抽了他一顿,结果把屁股打了一条红凛子,我事后也很后悔。后面和儿子约定,妈妈打你是不对的,妈妈以后不打你,但你地上打滚的行为非常不对,你如果想要什么,和妈妈说,妈妈也会看情况不会不给你的,可你打滚,不管可不可以要都逼妈妈给你买,妈妈很讨厌你这样的行为,妈妈挣钱不多,我们要有计划的花。孩子从那以后外没有过那样的行为,而且每次他要什么都会和我说,我一般不会拒绝他,超出预算的也会在他表现好的时候奖励给他。孩子也很懂事,去超市买东西,都是只拿两三样,让他多拿几个,他都说不能买那么多,妈妈挣钱辛苦。 儿子两岁八个月上幼儿园,之前我怕他到时入园难受不习惯,经常带他去幼儿园门口看小朋友,告说他,宝宝长大了,该学东西了,长大会变得很厉害,还告说他,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老师还教唱歌,跳舞,还会吃好吃的,还会玩捉迷藏。但是见不到妈妈,因为妈妈要去上班挣钱钱,给宝贝买好吃的。儿子除了第一天一接到抱着我脖子说一天不见妈妈好伤心外,基本没有说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一天天长大,可基本有啥事都会和我说。因为他知道我爱他,也明白他,错了会教他怎么做。所以我们一直感情很好。孩子叛逆期也平稳度过。 这个是理所当然的,必须在很小的时候给她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一些做人的礼节,生活习惯什么的,让他等着做人的道理,经常给小孩讲一些礼仪啊,然后做人的道理,从小就给她说一些大道理,让他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习惯性的去礼貌对待每一件事。讲一些名人的小时候的故事,讲一些比较励志的故事,我就是这样教小孩的啦,没有哪个小孩天生就会很多道理,主要是言传身教的。 这是可取的,我很小的时候喜欢听父母给我讲道理,这使我什么事都会三思而后行,很多孩子其实是需要父母告诉他们道理,而不是一味的丢到学校里,学那些古人诗歌和古人什么时候去世做了什么事情,有个屁用,中国教育是需要改进的,其实这种从小给孩子讲道理而少打骂是最好的教育 清朝初年,有位著名的文人叫王仕云。他著有一部《格言仅录》,里面有句话: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意思是身教要重于言教。 大家普遍都觉得,现在的小孩子,比以前我们那个时代难管教了。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言教的时候多,身教的时候太少。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当然这几年二胎多了,但也没有多大改变。孩子金贵了。一个孩子,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关爱,舍不得孩子哭,更舍不得孩子受苦。看到孩子生病,更是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代替他去生病。 孩子犯了错,一般都是批评教育一顿了事。不服气是吧,不服气打一顿。但是孩子真的学到什么了吗?吸取教训了吗? 成人尚且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何况孩子。你批评,讲道理,时间长了,孩子只记得你跟他喋喋不休,至于为什么批评他,他自己早就忘了。你如果忍不住动了手,他只会记得你打他的时候凶神恶煞的样子,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犯过的错。 《平凡的世界》里,小妹妹兰香放学回来就赶紧帮家里做饭,家里出了事,小妹妹在大家都忘记的情况下,默默地把猪喂了。父亲孙玉厚沉默寡言,是个很好的庄稼把式,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可是几个孩子都特别懂事。这是身教的重要性。孙玉厚勤劳,孝顺,为人真诚,虽然家里条件不好,还是砸锅卖铁,给自己弟弟娶媳妇,甚至把自己栖身的窑洞让给弟弟一家住。这些品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都养成了勤劳,关爱的品格。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教育。他有42个子女。为了培养孩子们,他除了延请名师之外,更是经常组织皇子们外出巡查,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他说,道途之险易,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以知吾创业之不易也。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身教的一种。以亲身体验,告知孩子们,创业不易,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守住大明万里江山。 讲道理可以,不要翻来覆去喋喋不休,那只是逞一时嘴瘾。道理应该点到即止,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吧! 作为父母,我会有选择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讲道理,为什么?因为 道理讲多了就苍白了,就成了烦人的唠唠叨叨了,反而与父母的预期背道而驰了。 父母之所以会给孩子讲道理,那肯定是基于一定的事情上,而这件事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孩子的情绪,父母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让孩子从这件事情中汲取教训。而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因为你讲的多少道理就受用终身。 唯一能让他受益终生的是他从自己成长所经历的事情中感悟出来的道理,而且自己悟出来的道理足以成为他前行的力量。 毕竟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不是人人都能控制的了的,与其通篇讲道理不如在情绪上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加上适时讲道理要更奏效。 父母讲的道理远不如孩子自己体悟到的来的深刻。 来看看生活里的真实例子。 一 我侄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同班一个小朋友尿裤子了,她跟着她的小闺密嘲笑那个孩子,结果把人家小朋友自尊心伤了,小朋友的父母找我哥来讨说法,我哥赶紧给人道歉赔不是。 随后我哥给她讲了很多道理,我侄女就觉得是她的小闺蜜引导着笑话那个小朋友的,两个人的错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被问责,她就觉得委屈的哭,根本没心思听我哥说的那些“废话”,我给我哥使了个眼色,我哥也没继续说下去了。 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带她去上钢琴课,老师让她把上节课学的内容复述一遍,我侄女慌了神不知所措,然后她的小闺蜜就可大声的笑话我侄女说,你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乐谱都记不住,其他两个孩子也跟着大声笑。我侄女再也绷不住了,哭着不上课了。 我没强迫她坚持上完这节课,而是跟老师请了假,把她带去小区后面的广场上晃悠,让她平复一下心情,等看着她情绪好些了,我就适时的提起她嘲笑那个尿裤子的小朋友的事,她说以后再也不嘲笑别人了,因为被人嘲笑心里会特别特别难过的想哭。然后我问她觉得爸爸那晚讲的话有没有道理,她说我爸爸说的是对的。 所以说, 只有痛在自己身上,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与其讲道理不如让孩子体悟道理,父母只需要做好适时的引导,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二 其实,再小的孩子他都懂道理,人之初性本善不是一句空话,孩子刚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就看你怎么以身作则去引导他。 最近有句很火的话:现在的小孩皆富二代。 父母自己忍受着劳作的辛苦,在孩子面前总装出一副“我并没有很辛苦你不用内疚”的幸福模样,还麻醉着自己说“再苦不能苦孩子,竭尽所能的给孩子最好的”。 然后就出现了为买一部苹果手机逼母亲下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裸贷的,因为父母的批评跳河自杀的,父母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却换来孩子拉黑父母的等等。 你觉得这些父母不给孩子讲道理吗?道理绝对没少讲,但是孩子没看到没体会到,怎么可能知道你说的那些道理呢,你讲的一大堆在孩子那里就是一大堆带着枷锁的废话而已,与其说那么多,不如就你选择一件事带他亲身参与劳作的辛苦。 就像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却问饱受饥饿的孩子既然没有菜吃那为什么不吃肉。你让这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去经历一次那个孩子的生活,她就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吃肉了。 还有像之前那个泰国的妈妈因为孩子不爱学习,觉得学习很辛苦,就带着孩子去捡垃圾,再把捡来的垃圾换成钱,看小小的他辛苦劳作一天后所得的报酬到底能不能填补他内心的期待和小确幸,让小小的他知道, 所有的幸福背后都是需要艰辛的付出来支撑的。这个道理你要是说给孩子听,他能听懂但他没有烙印,因为道理谁都会讲,但艰辛却没有几个人能够亲身经历。 所以,给孩子讲道理不如带他去经历,只有经历过的道理才是你讲给他最好的道理。 道理是人生经历经验积累逻辑提练的产物。未成年孩子,只能接受简单的道理,更多是看形象故事榜样力量。家长每每与孩子讲道理,一是忘了自己孩提时的模样,能听进什么?二忘于琐事,没时间在孩子上下功夫,如何琢磨孩子的小脑袋接受点,想用快刀斩乱麻!三没从受敎者换位思考,也没做好一个敎育者的准备,总以家长你是我身养,我说你得听的习惯套路!四今天时代的孩子已非过去,信息量多,聪明任性,家长却没与时俱进提升,外面压力大忍着,管孩无耐心,由着性子,结果造成非良性循环!所以真要孩子成材,家长先要转换角色,做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调动孩子内在积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的观点,说得更通俗易懂: 孩子是通过感受来认知的,切断孩子的感受直接给孩子讲道理,即使把道理讲一万遍,孩子也听不进去。 跟孩子,不是不可以讲道理,而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会让孩子接受。 所以和孩子讲道理三个基本条件是“:姿态”、“时机”、“方法”。 第一点:所谓姿态就是“姿态”上要保持柔软。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在孩子们面前,特别是孩子理亏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容易强势起来的。 很多事往往就是这样,孩子不是不听道理、不讲道理,而是遇到父母咄咄逼人的姿态时,会本能的变得非常抗拒,顶嘴、沉默、哭闹也就随之而来。 父母柔软下来,孩子才能跟着柔软下来。 第二点:和孩子讲道理时,要等“时机”上等待孩子平静下来。 当孩子哭闹嘶吼,烦躁不安的时刻,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大道理,他只是急需一个情绪的出口。 他需要父母接纳他的情绪,站在他的身边,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 所以等孩子平静下来,能够理性思考问题的时候,去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多给孩子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这样跟孩子沟通起来,效果会好很多倍。 第三点:和孩子讲道路方法上要灵活多变。 父母想让孩子明白道理,不妨帮孩子提高他的能力,以身作则,带动孩子来进步。 比如多开阔眼界、多给他提供好书增长见识、多参加 体育 运动、多给孩子正面鼓励、多尊重他肯定他…… 很多道理,当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了,在他的生活中体会到了,不用多说教,自然就会有大方、自信的气质。 让孩子亲身体验道理,带孩子去体验和感受,并把道理总结出来,更容易让他们记忆深刻。 总之,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和朋友式的建议,去替代命令式的沟通; 会啊,还是需要给孩子讲道理的,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必须遵守的,原则性的东西还是要给孩子说的。但是,讲道理,不是单纯的给孩子填鸭式的讲,孩子可能生硬听不懂,或者没兴趣听你讲完,你喋喋不休,可能会让孩子厌烦,不停。 1情境中演练 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嗯,或者积极回应,但是到做的时候,就一脸茫然,或者就是还是按照原来错误的方法,然后家长会给孩子说,“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呢?道理讲多少才能记住?” 孩子更是茫然,你说什么是什么,但是当遇到问题后,孩子还是记不住,这是为何? 因为孩子没有理解啊。 在情境中给孩子演练,角色扮演,场景中和孩子演习,你来扮演不同的人处理这件事情,让孩子选择,哪种人的做法好,哪个不好,为什么? 视觉更直观,孩子看在眼里,而且经过思考,孩子自己的理解,然后,我们家长再给孩子引导,那孩子就更容易记住。 2 通过绘本故事讲道理 很多时候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了没反应,但是我们通过从类似的绘本故事中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可能经过绘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出的某件事,得到了一个道理,然后自己消化故事内容,最终明白了,原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做,可不能像书中的那个人一样。或者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什么都不怕。 讲道理可能干巴巴,但是故事里丰富的内容,场景,孩子就会觉得更容易理解,消化这些故事背后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这个事情我太经常做了,因为相比于他们的童年,我觉得我小时候的 娱乐 方式要 健康 得多,原生态得多,所接触的动漫等也要高质量有内涵得多。

大体上,我经常和孩子说以下几件事情:

1. 他爷爷奶奶是怎么“虐待“我的

我会和他们讲一些我记得的儿时趣事,与父母的趣事。

例如他的爷爷奶奶说,我是大水冲来的,当然也还会带他去看看把我“冲来“的那条已经变成臭水沟的河;

还例如我犯错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是怎么修理我的。

他们两会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因为爷爷奶奶对他们太好了,总是包容他们的情绪,也愿意陪他们玩,形象上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认知。

2. 做我儿时的 游戏

我们儿时的 游戏 是很“原生态“的,在泥地上玩玻璃弹珠,放鞭炮炸牛屎,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跳绳踢毽子。

这些他们都难以触及,现在即便要找个泥地在上面挖个小坑玩玻璃弹珠都难。只能尽可能地去模仿并且回味了。

相比之下,他们的现在的 娱乐 方式更多的是玩具、手机,显得那么不 健康 。

3. 看我儿时的动漫

在我看来,现在的动画片也好,动漫也好,真的跟我们童年的没法比。龙珠、灌篮高手、数码宝贝、宠物小精灵,圣斗士星矢。。。这些制作优良而且传达着正向价值观的动漫,陪着我们一起成长也影响着我们

反观现在的,更重于教书而不是育人,各类学习APP或者是动画片结合教学,但细心点就会发现是迎合家长焦虑的快餐。

而一些诸如熊大熊二之流,除了 搞笑 之外,貌似也没什么内涵。(可能我比较肤浅)

所以我经常会找以前的动画片和他们一起看,一方面想他们接触多一些,另一个方面是建立亲子的共同爱好:

你很难想象,我们父子、父女一起喊“卡灭卡灭哈“模仿孙悟空对波,还会一起做动作模仿假面骑士变身,偶尔为了赛文奥特曼和赛罗谁厉害一点挣个面红耳赤。。。这里面的乐趣、亲子互动确实很让人觉得幸福有趣。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中迅速闪出了这样的几幅画面。

画面1 :

妈妈说,她小的时候,都快要到冬天了,还穿着凉鞋,脚都冻得不行了,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穷。听故事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不到10岁。我记得当时我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子,幸福感爆棚。

画面2:

妈妈现在不爱吃豆腐,但小的时候爱吃。原因是家里有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做豆腐,她连续吃了很长时间,都快吃吐了。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她还是不喜欢吃豆腐。这个故事,让现在的我有一个收获,不会连续长期做一样饭菜,会经常更换花样。做菜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画面3:

爸爸小时候,曾经把家里柿子树上结的柿子,拿到乡镇集市上去卖,卖了5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哦,爸爸拿这笔钱缴了学费。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爸爸自力更生,努力上进的精神让我深受感染。

画面4:

姥姥小的时候去集市上听大戏,人太多,她的鞋子被挤掉了。她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堆土坷垃,往高出撒去。边撒边喊:“捡钱啦,捡钱啦”。人群散开,她找回了自己的鞋子。危中不乱、急中生智,让我倍加敬佩。

以上是我从爸爸、妈妈、姥姥那里听来的,她们给我讲的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学到了一些人生哲理,每一个故事都犹如印记一般,刻在了我的基因深处,从骨子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所以,我也会把我的童年故事讲给孩子们。把我开心的事情分享给孩子们,让他们也感受到我的快乐。把我曾经的不开心讲给他们,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大人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呀。把我遇到困难时怎么坚持、解决并最终走出那段时光告诉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身上学会坚持、学会克服困难;让他们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给孩子们讲自己的、祖辈的童年的故事,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沟通及和谐;分享故事的过程,也可以梳理、总结自己的人生,为更好的前行积蓄能量;还能使得家庭文化得到传承,使得孩子们跟祖辈们连根、养根,滋润孩子的心灵。何乐而不为?!

家宝宝现在2周岁,给她讲起妈妈童年的故事有些早,当她慢慢长大,我们定会搬着小板凳,相互挨着(像儿时的我和我的奶奶一般),迎着夕阳,动听着讲着那童年的故事......

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童年最爱的事情之一,便是听我的奶奶讲诉她的童年:“十四岁裹脚,十九岁母亲去世,一人撑起一个家,弟弟抗美援朝......

奶奶 讲起心酸的童年像诉说别人的事情一般,没有不平,没有埋怨,她从不会用她过往的心酸来压制我们,教育我们,但她的童年故事令我铭刻在心!

同样 ,我也会向女儿讲诉我的童年:和小伙伴们河里抓鱼,乡间烤地瓜,玩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囧的:骑自行车摔折了胳膊,从此拖着打着石膏的右胳膊去上学,但也学会了用左手写字;村里有邻居吵架,害怕的我躲在家里打了110,被家里人嘲笑......

诉童年故事的初衷是爱,但有时我们确会忘记这一初衷,将它伪装成一个指责孩子的道具:妈妈年轻的时候很苦,你看你们现在多么幸福,还不知足;我给你报了这么多的培训班,你还不高兴,想当年妈妈小时候想去都没有......从此,孩子开始厌烦,不会耐心、真诚的听你讲诉,认为那只是你对当时生活的不满和对他们的不满。

会,她非常喜欢听的。后来学习了正面管教,得知讲童年这件事是很好的共情处理。

比如,女儿刚要上幼儿园那会面对分离焦虑这种情绪,我就跟她说“你的心情妈妈很理解,我妈妈小时候去幼儿园时也很担心,担心陌生的环境,好想你姥姥,后来都哭鼻子了,抱着姥姥说我不想去我不想去。”

女儿听完我跟她的讲述先是被逗笑了,焦虑地跟我说我也不想去。于是我就抱着她,告诉她她现在的心情我都了解,可是有的事情必须要做。

后来女儿又问我哭鼻子之后我去幼儿园了吗?我说去了,姥姥直接给我拎过去的,然后转头就走了。女儿很失落(我也跟她说姥姥的做法让我当时内心很崩溃,女儿说怎么也得抱抱吧,我说对)

后来我给她看我幼儿园时候的照片,介绍我幼儿园老师,同学,跟她说我小时候的 游戏 ,女儿虽然还是有一点分离焦虑但是要好很多。

这就是没事跟孩子讲童年的好处。除此之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跟她分享,就像两个跨越时空的闺蜜一样

说过 每次说的时候 都是孩子挑食的情况下 现在条件好了 这不吃那不吃 给他们讲 我小时候穷的要死 没有吃过一样好吃的 小时候冰棍5分钱都吃不起 别说玩手机看电视了 我小时候都是用的柴油灯 那时候还没有通电 其他的更别提了 总之我的童年过的不快乐 一晃20多年过去 时间过的真快 总而言之 过好以后

你好,我是茶茶,关于你会给孩子讲自己的童年吗?下面是我的答案,分享给你[呲牙]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午后妈妈给我讲的故事,小时候我的妈妈只要留长了辫子都会剪掉卖钱,也会给我讲她如何捉知了,如何很小的时候就去干农活的趣事,如何和兄弟姐妹开玩笑的趣事。我妈妈那个辈分的人,虽然过了这么久,回忆起来仍是很温馨的画面。

现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一儿一女,当孩子发生与我小时候相同的经历时,我就会讲我的故事,每一次,都会把最感动、记忆最深的情景尽可能地用能诠释的语言表达出来。

虽然没有Pad,没有电子产品,没有培训班,也没有外地 旅游 ,没有生日party,有的只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捉迷藏,挖泥坑,丢沙包,打雪仗等户外 游戏 ,每当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她都是一脸羡慕。

给孩子讲的虽然是童年故事,童年趣事。但传承了亲情与美好,也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从故事那里,也会得到一些心得,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处理事情的经验。

女儿才三岁,我讲,她也听不懂。她还太小,还没到想听的年纪。

相信会有一天,她嬉皮笑脸坐在我旁边,听我讲童年的故事,有我和她妈妈的,有她的,我们边讲边笑,一时间屋子里明媚起来。

我们童年的记忆,往往是模糊又真切的,有关于玩伴,食物,玩具,疾病,学校,老师同学,节日。

如此种种,都在心上。

如今却是不同的情景,孩子们普遍吃的好了,不缺新衣服,甚至有的孩子营养过剩,视力不好。

现在孩子的童年,恐怕还是单调许多,手机,平板,电脑围着孩子们,孩子有时不愿意和大人说话,身为大人的我们,也被这些电子产品绊住,我们没有办法,拿孩子们也无可奈何。

有人怪上了乔布斯,说他是魔鬼。

我想,即便乔布斯不把智能手机发扬光大,也会有别人为之。要紧的是,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守护住孩子们美好的童年。

童年应该有的快乐,不应该全被电子产品所赐,如果一直这样,他们又如何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自己的童年呢?

常讲!小时候的故事很多,很多,就讲给小孩听。我们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特别穷,穿的衣服都要穿好多年,都补着补丁,特别到了冬天,睡在土炕上,特别冷,特别冷。手上,脚上都冻裂了口子,很疼,母亲就用特效药

第2个回答  2023-04-01
庭爸和女儿的关系非常好,也常常碰到女儿问, 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啊? 前两天看《我和我的家乡》时又问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吗?一个老师教完语文教数学再教 体育 ? 很多家长喜欢跟孩子讲道理,但你知道吗? 孩子对父母小时候,是抱有极其浓厚的好奇心的,他会特别想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都是怎么过的 ,想一想这些事情,小家伙们都会感觉到十分的兴奋。 记住, 这就是教育的好机会,分享我们小时候的事,顺带告诉孩子,你现在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咱们要好好努力哦 ,总是能让孩子心满意足的点头。 好了,说说咱们小时候的那些事吧,本文适合你和孩子一起看,分享小时候的那些糗事和美事。
还记得小时候要吃爆米花,可不像现在这样电影院里买。 那时候会有人走街窜巷的叫,咱们可以从自己家里拿玉米、大米等等,看着这些米放到一个像小锅炉一样的黑乎乎的炉子里,点起火来烧,看到火侯差不多了,开启时“嘭”的一声,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炉了。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射雕英雄传》,特别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傻乎乎的郭靖和聪明伶俐的黄蓉, 那时候家里有电视机还有录像机,这就算是顶级配置了,就可以租录像带来看,哪里像现在,电视里那么多台,节目那么丰富又高清。 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和我们那时候比起来,好实在太多。
还有手机,知道我们小时候用的是什么吗?那时候手机不叫手机,最早的叫大哥大,就是刘德华拿在手里的这个,像块砖,死沉死沉的,港片里面,总会有一个马仔专门负责拿大哥大。 要是用不了大哥大,也可以别个BB机,这又是当年一景。 庭爸小时候,也曾腰跨BB机,牛气冲天一阵,当然了,那时候早就不小,想起来BB机还是自己出来工作后才买的。 手机买了诺基亚的3310,这可是当年的经典机型啊,现在的孩子,还认识这个吗?
说起小时候,最难忘的恐怕就是去同学家蹭玩小霸王了。当年看到红白机和小霸王,口水流了一地啊,于是总是有事没事去某个同学家玩,眼巴巴就是希望他妈能同意拿这个出来玩。 经典的超级玛丽和魂斗罗,想想都觉得开心。 现在孩子们玩的都是精细无比的 游戏 ,但我们却是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了。 爱玩 游戏 是孩子的天性,但咱们也要学会自我控制,对吧?
小时候,好吃的东西不太多,而冰棍绝对是 美食 之一,大白兔这种甜得发腻的糖,还只能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而冰棍却是夏天里不可少的消暑美味。 一角五分,买根冰棍,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 美食 ,孩子们,你们现在吃的都是啥呢?
说完吃的,说说搞怪的事情。 小时候爸爸妈妈们也一样的顽皮和搞怪,有拿妈妈口红在头上点了美人痣的,有偷偷穿妈妈高跟鞋的,还有拿着妈妈口头在脸上乱涂的。 不用说,这么做的后果,自然就需要承受妈妈的雷霆之怒了! 孩子,你如果要拿妈妈的口红来玩,拿妈妈的高跟鞋来穿,可要提前跟妈妈说一声哦。
当然,我们小时候还是会很认真学习的,比如,我们会给新拿到的课本包上书皮,让课本保持干干净净的。 也会很认真的上课时,拿着尺子画波浪线, 还会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勇敢的推荐自己,让同学们选我们作班干部。 认真学习上课的我们,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呢。 孩子,你学习时,可要向爸爸妈妈学习,认真的上课,相信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
当然了,也有些爸爸妈妈学习不认真,结果就悲剧了。 上课时偷偷的抄歌词,老师讲了什么不知道,但歌词抄得工工整整的。 上课无聊时,还会给前座的女生背后贴小纸条,女同学站起来走出去时,还会奇怪怎么身后传来一阵阵的哄笑声。 有时候,看到那“惨不忍睹”的成绩,爸爸妈妈也是犯了愁,回家去估计又会得一顿打,有些人自作聪明的改了分数,但这样的“掩耳盗铃”,瞒得了一时,瞒不了长久啊。 自然,只会得到更大的惩罚! 所以, 孩子们,不要学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出好成绩,培养好习惯,爸爸妈妈可比你还开心。
好奇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只要我们把好奇心放在学习和实践上面 , 比如,我们采桑叶喂蚕宝宝, 我们用放大镜研究太阳光(当然了,这个要注意别引起火灾), 我们为什么对着纸飞机哈气就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 这些都是令人感到着迷的事情, 正是拥有了好奇心,我们才能有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孩子,如果你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寻找真相。
说了这么多,还是不得不说,父母总归是爱着孩子们,看看爸爸妈妈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的合影,总感觉到了幸福的味道。 而我们,也会手工制作这样的礼物,送给我们的父母。 幸福就是,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一切。 孩子,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希望你能幸福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见证你成长的每一瞬间!
童年是每个人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与孩子一同分享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教育,这会让孩子知道,原来今天的一切,都是努力得来的,我们今天的学习,为的是明天的幸福。 让这样的事情,成为孩子心中的父母故事,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这就是成长的故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