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象镇的教育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6

乐清市万家中学坐落于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村附近,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求益学堂,历史已达百年,初为小学,后分开小学部和中学部。1993年迁至新学校。
新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绿化得当,办学条件极佳,占地26亩,从1993年—2003年陆续建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及学校食堂;建有标准250米环行跑道操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学生停车场各一个;教室宽敞明亮,统一配置新课桌椅;配备学生图书馆、阅览室,藏书达数万册。音乐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体育室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余人,学生数800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尤其近几年,学校狠抓教师队伍,以科研兴校为指导方针,教师论文获奖数目为兄弟学校所不及,现有一级教师二十余人,到2004年将实现一线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自创办以来,培养人才无数。学生参加乐清市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文艺活动屡获殊荣。98年、2000年的乐清市高考文科、理科状元均就读于本校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毋庸置疑,教育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白象小学及其前身金鳌书院的创办,为白象社会的文明进步点燃了一盏长明灯。1807年,郑瑞云(瑞里村人)、戈印清(磐石西门人)等22位乡贤,在白象山金鳌峰南坡山腰文昌阁旁筑舍五楹创办了“金鳌书院”。这是白象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开创了我们白象地区社会化教育之先河。
1907年,金鳌书院改办成“白象乡第一国民初级小学”,地点在白象山“鼻梁”北侧山麓的“三圣阁”(白象禅寺旁)。首任校长位黄挽臣先生。是年,乃白象小学诞生之年。从此,白象教育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1927年,白象及附近地区的有识之士王锦帆、倪悟真、黄挽臣、高兴朴等13位先贤,考虑到“三圣阁”范围小,且“初小”的四年学制不能满足儿童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发起创办了“乐清县立第六高等小学”(倪悟真先生为校长),并筹资在现今的教育东路南兴建了校舍。这是白象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革命家预言“试看明日之中国,必是赤旗之天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乐清县人民政府接管了白象小学。从此,白象小学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但是,学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曾几经曲折。1942年前后,日寇两次把校舍焚烧成废墟。然而,教育前辈们在曲折和困难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毅和奋斗。正如老校歌所唱的“虽几经浩劫,虽几经浩劫,却依旧精壮依旧精壮而年青。”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改革开放后,迅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1995年,白象中学迁至西巉村,其占地15亩的老校园整体有偿并归白象小学。至此,白象小学校园的范围由9亩多扩至约24亩,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历史的车轮滚滚,实际的鼙鼓声声。2001年,学校迎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如今,校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带着岁月沧桑印记的老校舍轰然倒地,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了。以启智楼、科技综合楼为标志的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校园网,多媒体,100多台电脑组成的办公、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施纷纷进入校园;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本科、大学专科毕业的达70%以上。学校获得全国红旗大队、省百年名校、温州市示范小学、温州市文明学校、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三连冠”、市教科研先进学校(连续7年)、市首批“三星级”小学等100多项荣誉。教育教学质量名闻遐迩。
白象小学诞生至今已100年了。10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白象小学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原始到现代,从几度浩劫到几度复兴,从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就读到全面普及,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到名闻乐清、温州乃至浙江的学校的创建之路,发展之路,辉煌之路!
百年沧桑,实际辉煌。100年来,以为国育才为己任的白象小学,共培养了2.5万多学子。他们烙着母校的胎记,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这其中,不乏有政治家、科学家、教授、书画家、诗人、企业家等。可谓人才济济,英才辈出。张淮南(国民党前中央执委、中共挚友)、吴澄宇(抗战期间滇缅公路设计总工程师之一、工程处处长)、郑亦同(国民政府前驻伊朗王国大使)、陈洛涟(抗战女英烈)、王俊(温州市第一个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生)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及广大校友,在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默默奉献着自己壮丽青春与宝贵年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