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的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如题所述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才能精益求精。同样,不论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必须经过不同的步骤,甚至经历失败经历挫折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2
想到了: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才能精益求精。同样,不论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必须经过不同的步骤,甚至经历失败经历挫折才能最终达到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02
诗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两句,点明到江宁所剩的路程。“京口”,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在长江南岸。“瓜洲”亦作“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的长江北岸,与南岸的京口隔水相望。隋唐时,这里已经是水运交通的重要市镇。“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东。毛泽东有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钟山”就指此处。这两句点出到江宁的具体线路,大概宋代从瓜洲摆渡到京口之后,便改行陆路到江宁;又点明到江宁,“只隔数重山”,不远了。到江宁,并非王安石的愿望;离江宁愈近,感慨愈深,所以引出下面两句。

诗的后两句,表达盼望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春风又绿江南岸”,字面是写景,实际是感叹时光流逝得迅速。一年又过去了,新法不知何时能够重新推行。“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直接表达盼望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对“还”字的解释,不少人认为是“还”到金陵。因为王安石曾在金陵住过,晚年又定居在金陵,其实,这是误解。我们分析,“明月何时照我还。”好像“还”是很困难似的。正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要“了”是很难的一样。而“钟山只隔数重山”了,要“还”钟山,并不困难,事实上,也快到了。所以“照我还”,决非“还”到钟山。而是指回朝执政。因而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盼望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推行新法,客观上给国计民生带来了一定好处。看来,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应该说是积极的。

诗在艺术上有颇多欣赏之处。

先说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炼字的名例。用“绿”字有如下四点好处:(1)能使较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说“到”、“过”、“入”、“满”,都不免抽象,看不到,摸不着。“绿”字好在比较具体、形象,是眼睛能够看到的。(2)能调整全篇色彩。作诗犹如绘画,着色太浓,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情意反被冲淡;着色太淡,难免让人感到单调,一般人都喜欢浓淡相当。“绿”字,不浓不淡,自然本色,能起到调整全篇色彩的作用。(3)“绿”字是入声字,是响字。《诗人玉屑》卷三曾提出过“眼用响字”的理论,就是一句之中谓语所用的字,要念起来响亮一些。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又根据韵母收音的特点,把平、上、去三声统称为舒声,把入声称为促声。平声字,念起来高而平,尾音便于拉长,可确定为响字,这一点大家一般容易理解。促声韵的字,一发即塞,这样倒给人“脆”的感觉,念起来,比上声、去声字似乎要响亮一些。所以这个“绿”字念起来干脆而又响亮,让人耳目为之一新。(4)能唤起切合诗歌主旨的联想。“绿”字用法唐诗屡见。如立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出门绿,小隐湖中花”。为什么唐人的诗句均含“绿”而不出名。而王安石的这句诗却十分出名,原因有二:其一,是修改了十多次才定“绿”字,是重修改炼字的典型例子,成了文学创作中用字的佳话。其二,就是“绿”字能唤起切合诗歌主旨的联想。王维《送别》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说明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说“又绿江南岸”,就很自然引起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除炼字外,这首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结合得非常紧密。前两句叙事,第三句写景,紧紧扣住叙事中所点出的地点来写(前两句点出地点是“京口”、“瓜洲”,这句写“江南岸”的景色),第四句抒情,情由景发,并且,情中有景(“明月”),这景,又能注意到切合眼前的景物,诗题是“泊船瓜洲”,“泊船”当在黄昏,明月或已上升。
第3个回答  2012-11-07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这首诗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4个回答  2019-07-03
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努力和 检查才能写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