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文化秩序“崩坏”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文化秩序“崩坏”的历史背景

1、西周社会大体情况

西周以善农耕而闻名,因此,周的农业十分发达,种植的粮食品种繁多,基本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基本品种,而铸造、丝织等其他方面也很发达。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于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在周朝,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各种乐器使用权利的规定也是严苛的,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礼,而对于乐器乐师的数量同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2、春秋时期的由盛而衰

随着昭王即位后就开始对外用兵,其子穆王除对外大规模用兵之外,还对内加强镇压,增重刑罚,“作甫刑,分墨、剔、膜、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

对外夷狄戎的征战掠夺,对国内民众的搜刮伤害,引起内外的不满,所以昭穆之时,虽然疆土有所扩大,但其统治地位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在这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虽发动过几次战争,但都是无力回天,最终西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虽然礼与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破坏和变质,但并没有完全崩坏,失去作用。

扩展资料: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礼乐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世代定居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是礼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这种经济社会基础与西方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游牧经济和城邦社会基础根本不同,因而造就了中华礼乐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根本区别:前者强调孝道尊祖与和谐合作;后者则强调信奉神与自由竞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崩乐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1
春秋时期文化秩序“崩坏”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第2个回答  2016-08-09
礼乐制度的本质是周王朝按照各诸侯的实力和贡献所进行的一次分赃行为。是由周王朝主导的,这个礼乐制度的维系,还是要靠周王朝的强权和实力。

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依靠西周初期的实力制定出来的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各诸侯的实力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当然就无法执行下去了。礼崩乐坏也是必然的事情。

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正走向解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