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节的传承价值

如题所述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节”,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唱哈”是京语,即“唱歌”之意。唱哈节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统治,得到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后来人们便修建“哈亭”,里面设他的灵位来纪念他。又因为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后人便以歌传歌来歌颂他。于是,久而久之,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族人民的节日了。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完全相同,尾、巫头两地是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唱哈节的场所是哈亭。哈亭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是选用最好的木料建筑而成的,外观非常美丽。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里面还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以及各姓的祖先牌位。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在唱哈节来临之前,京族群众赶着把各种活路干完,接着各家各户布置一新,宴宾待客。到了唱哈节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云集到哈亭前举行祭祖、迎神、唱哈等活动,祈愿生产丰收,人兴畜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同时,进行其他文娱活动。
这是专供村里辈份最高、为修建此“哈庭”和筹办“哈节”捐资投物者所设立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功绩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
全村成年男子以族长、长老为首,依次入座,饮酒听歌观舞。唱哈表演形式比较固定,其表演角色通常由三人担任,一位“哈哥”(男歌手)专司操琴伴奏,两位“哈妹”(女歌手)轮流担任主唱。主唱之“哈妹”站于哈亭正中,手持两块小竹板,边敲边唱,另一位“哈妹”则手持竹制的梆子应和。而“哈哥”持琴弹曲依律伴奏,颇有北方汉族梆子戏、快板之风。男女二重唱加上伴奏,曲调高扬,变奏不已,清越上天,极为动人。“哈歌”内容极富民族特色又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相结合,有情歌、生产劳动歌、民俗歌、宗教歌等。此外,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等也经常演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