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有什么感慨

如题所述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像,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这两者的比较,其各自的特色就一览无余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8
两者间所对比的意境与当时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苏轼所作的诗词较于李白沉重,但却有不同于李白的情感色彩。李白则重于情的随意。苏轼则仕途的归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像,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这两者的比较,其各自的特色就一览无余了。
第2个回答  2016-05-06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出处: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附原文: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