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1.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

“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2.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动】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see;catchsight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

——《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

——《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

——《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

——《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

——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进见;会见〖meet;callon〗 往见楚王。

——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遇到;碰见〖eintocontacith;beexposed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左传·桓公元年》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kick〗。如:见阎王 听到〖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观察;知道;了解〖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

——李贺《感讽》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比试;较量〖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见 见 jiàn 【名】 看法,见解〖opinion〗 敢陈愚见。

——《晋书·王浑传》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见识〖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 见 jiàn 【助】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be+过去分词〗 不见保。

——《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

——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 见 jiàn 【形】 现有的〖available〗。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明显的〖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方言]∶每〖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

——《水浒传》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另见xiàn。

3. 古文中的史笺是什么意思

史笺的意思是史书或史书的注解集

(笺)

jiān

注释:笺注。

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便笺。信笺。

书信:笺札。笺牍。华笺。

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笺奏。奏笺(多呈皇后、太子、诸王)。

笔画数:11;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11534

详细解释:

笺、椾、牋

jiān

【动】

(形声。从竹,戋(jiān)声。本义:注释)同本义

笺,表识书也。…字亦作牋。——《说文》

笺,书也。——《广雅》

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孔颖达《毛诗正义》

又如:笺释(犹笺注);笺疏(笺注);笺训(笺注训释)

jiān

【名】

注释的文字〖annotation〗

笺注纷罗,颠倒是非。——韩愈《施先生墓铭》

又如:;笺记(古文体名)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

中国古代写给帝王的书信如:奏笺;《答东阿王笺》

书信的代称〖letter〗。如:投笺;便笺;手笺

名片;名刺〖card〗

亲友投笺互拜。——明·田汝成《熙朝乐事》

笺牍

jiāndú

信札

笺纸

jiānzhǐ

信笺

笺注

jiānzhù

古籍的注解

4. 掣肘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中有个故事说:两名书记官在作记录时,他们的主人宓子贱不断地拉扯摇晃他们的手臂,结果写不好字,主人反倒大发其火,把他们打发走了。

宓子贱的用意在于提醒鲁君不要听信那些背后说坏话的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积极性和正确主张不能得到发挥和实现。这个故事,就是后人常说的掣肘的来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一种惯常现象。多疑的统治者一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安排一位大臣做一件大事时,常同时安排另一个反对派从旁监督或牵制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一种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祸患,这种现象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因此也衍生出许多故事。

秦国派大将王翦带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万人才能灭楚。秦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同意了王翦的要求。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个聪明人。

他带着秦国的几乎全部家当出外作战,如果反叛秦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对此秦王更会明白,也因此会产生疑惧。而一些奸臣很可能会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在暗地里对王翦进行陷害,那样王翦就会危险了。

对于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来说,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处处对自己进行牵制,那么自己就不能专心地对敌。而对于参与战争的任何一方来说,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战,那么就没有战斗力,就会陷于失败。

因此,对王翦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消除领导的这种掣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王翦这一步的。

战争中许多反间计,就是利用君主的这种猜疑心理而施用的,并且几乎是百用百灵。宋朝岳飞,麾兵长驱,眼看胜利在望,却被秦桧陷害致死。

而秦桧之害岳飞,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赵构的这种心理。岳飞没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没有摆脱那只捣乱的手,因此不但国家统一的大业无法完成,就连自己的性命也无法保证。

掣肘是柄双刃剑,可用来护身,也可能会伤身。许多君主利用这一平衡术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但许多昏君也因为玩弄掣肘之术而痛失江山,自毁长城。

宋朝怕岳飞坐大而先杀为净,结果岳飞虽然不能威胁赵宋江山,却失去了灭金的大好时机,弄得自己在异族的侵略面前步步受制,最后终于被灭。 记得古兵法上说,过去将军在出征时,国君有时会亲自送他出城门,并且会说,在城门以内,我说了算;在城门以外,将军你说了算。

也因此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带兵出战多年,最终打了胜仗回朝,并且很为自己有功而得意。结果皇帝派人拿出一个匣子给他一看,他就傻了眼:原来里面净是别的大臣说他坏话的奏折。

如果皇帝听信谗言拿他治罪,那他早死了几百次,更别提会立什么功劳。这位皇帝是可敬的,这位将军是有福气的。

现代生活的掣肘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昙花一现的改革者,究其原因,就是心里酸,看到别人成功,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冷箭,制造流长蜚短,甚至告“黑状”,给改革者施加各种压力。窃以为,谗言中伤、嫉妒、偏听偏信、使绊子、见不得他人成功等弊端,也是“掣肘”的表现。

“掣肘”实际上是一种内耗症,它分散了“合力”的凝聚力,有它在作怪,你休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许多人在谈到“掣肘”之害时,都十分愤慨。

曾听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单位有位才华横溢的人,工作非常积极,他的事迹上了报,还受到市里的表彰,但他的上司却恨他、防他,在升职等方面千方百计地卡他。后来他不敢当“先进了”,干脆懒散一点,他的上司反而高兴。

这种怪事,说穿了,是这位上司害怕下属积极,会威胁到自己的“交椅”。可见,在“掣肘”背后,往往有心术不正者在干扰,私心、嫉妒心是“制肘”现象的祸根。

一旦“制肘”现象在身边滋长,你做了好事,却吃力不讨好,你付出了心血、汗水、创造了业绩,却受不到相应的报答;有“掣肘”在作怪,就无法创新进取、建功立业,使人无法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由于有人“掣肘”,许多人只能感叹“身不由己”,只好唯唯诺诺,随波逐流、迎合讨好。总而言之,“掣肘”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制、挫伤了各种人才的积极性。

古代的宓子贱能看到“掣肘”的危害,相信我们也应从中得到启迪。对待“掣肘”,头脑要清醒、意志要坚定,要有宽阔的胸怀,任劳任怨,只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立得直行得端,各种造谣诬蔑、流言蜚语才会不攻自破。

凡事要出于公心,有大局意识,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掣肘”现象干扰前进的步伐。

5. 古文里头的 注 释 笺 疏 有什么区别

区别一: 含义不同

1.“注”就是解释古书原文意思。

2.“疏”是相对“注”而言,即解释前人注文的意思。

3.“释"就是说明的意思。

4."笺":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

区别二: 侧重点不同

1.“注”除对思想内容解释外,侧重于文字解释,以扫除读史的文字障碍。

2.“疏”是对经、传的进一步疏导说明,它的说明应该和经传的意义保持一致,即所谓的"经不破传。

3.“释"侧重解释说明这重含义。

4. "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关于"解释"的意思:

“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6. 翻译文言文

景公游于麦丘(2),问其封人曰(3):“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4)。”公曰:“寿哉(5)!子其祝我。(6)”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7),宜国家。”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8)。”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9),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晏子谏曰(10):“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11)?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公曰:“寡人固也(12)。”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1) 则虞案:治要此章在杂上,元本、活字本、嘉靖本作“祝之”,顾广圻依目录校之。

(2) 孙星衍云:“韩诗外传作‘桓公逐白鹿至麦丘之邦’。新序杂事篇作‘桓公田至麦丘’。”

(3) 刘师培补释云:“案韩诗外传十以此为桓公事。其言曰‘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之邦,遇人曰:“何谓者也?”对曰:“麦丘之邦人。”’新序杂事篇作‘臣麦丘之邑人’,虽所记与此殊,然足证此文之‘封’即‘邦’字之假,犹书序‘邦诸侯’之假‘封’为‘邦’也。‘邦人’即邑人,非官名之封人也。” ◎则虞案:刘说可信,此“封人”盖沿庄子天地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请祝圣人’”而改。治要“何”下无“矣”字。

(4) 孙星衍云:“韩诗外传新序‘五’作‘三’。” ◎刘师培校补云:“案太平寰宇记十二,以麦丘属谯县,引桓谭新论云:‘齐桓公行见麦丘人,问其年几何,对曰:“八十三矣。”公曰:“以子寿祝寡人乎?”答曰:“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以人为宝。”’(下云:‘即此邑人也。’)虽桓氏所据非此文,然亦作‘三’不作‘五’,与韩诗外传新序同,或‘五’为讹字。”

(5) 则虞案:外传作“美哉”,新序作“美哉寿乎”。此“寿哉”疑“善哉”之讹。下文两言“善哉”,此句当一律。“善”者,此善其寿,下善其言。“善”“美”形义皆近,故外传新序易为“美”字。此文今作“寿”者,后人不知“善哉”之义而改之也。

(6) 则虞案:新序作“子其以子寿祝寡人”。

(7) 孙星衍云:“诗‘胡考之宁’,传:‘胡,寿也。’谥法解:‘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洪颐烜云“‘胡’即‘遐’字通用。诗南山有台‘遐不眉寿’,郑笺:‘遐,远也。’‘遐’又通作‘瑕’,礼记表记‘瑕不谓矣’,郑注:‘瑕之言胡也,’皆同声假借字。与孙说合。 ◎俞樾云:“‘胡’者,盖谓齐之先君胡公静也,诗齐谱正义言:‘胡公历懿王、孝王、夷王,是其享国久矣。’谥法:‘保民耆艾曰胡,’则胡公寿考令终可知,故封人以为祝辞。而史记乃有见杀之说,或传闻之异,不足据也。” ◎苏舆云:“俞说较优。” ◎则虞案:治要引作“使君之年,长于国家”。

(8) 孙星衍云:“‘嗣’‘年’为韵。” ◎王念孙曰:“按‘曰’上原有‘封人’二字,‘鄙臣’作‘鄙人’,与上下文同一例,今本脱‘封人’二字,‘鄙人’又误作‘鄙臣’。治要作‘封人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人之年’。” ◎则虞案:指海本据补“封人”二字。

(9) 陶鸿庆云:“得罪于君,不专指鄙民;当以‘诚有鄙’三字为句,盖谓封人之言鄙野而无义理也。上文封人两答景公,皆自谓鄙人,故景公以此谐之。” ◎则虞案:陶说非是。外传作“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此章下云“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以“民得罪君”与“君得罪民”并提,即承上文而来。“使君无得罪于民”下,似脱“使民无得罪于君”一句,“鄙”字衍文。

(10)则虞案:治要作“对曰”。

(11)则虞案:自“彼疏者”至“谁将治之”二十六字,治要无。

(12)则虞案:“固也”,治要作“过矣”。

7.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8. 甄冲的文言文翻译

不知你要的是不是《甄冲拒婚记》这篇的翻译,供你参考。资料来自“书摘天下”

《甄冲拒婚记》全文翻译

甄冲字叔让,中山县人,到云社去上任当县令还没走到惠怀县,忽然有个人来通报说:“社郎一会就到”社郎很年轻英俊,坐下问过寒暖以后说:“家父见过您,对您十分敬慕,想高攀您,打算把我妹妹许配给您先让我来表达一下他的这个心意”甄冲惊讶地说:“我这么大岁数,而且有妻室,这话从何说起?”社郎又说;“我妹妹正值芳龄,且美貌无双,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配偶,你何必拒绝我呢?”甄冲说:“我是个老翁,现在有夫人,怎么能做这种违反礼制不合情理的事呢?”两个人反复争辩了几次,甄冲一点也没有动心社郎脸上现出怒色,说:“我父亲会亲自来,恐怕你就不能违命了吧”

社郎刚一走,就见两岸有些戴头巾的人拿着马鞭,排列着队伍,随从很多,不一会儿,社公到了仪仗侍卫像王侯,坐着马车,后面伞盖帐帘还遮着好几辆车女郎乘着四望车(四面有窗口可以观望),车前后有几十幅锦绣的步障,有八个使女卫侍在车前,衣服华贵世所罕见接着就在甄冲附近的河岸上搭起了帐幕,铺开草席土地神社公下了车,曲膝坐在一张齐膝的矮桌前,坐着白色毛织的坐褥,旁边是玉质痰盂,玳瑁甲壳做成的手巾笼,手持白色的拂尘女郎退在东岸,黄门(宦官们)侍卫拿着白拂尘站在车旁,婢女们站在车前土地神引领着辅佐的官员,叫他们在前面坐,官员正好有六十人,然后命演奏音乐,乐器全都像是琉璃制成的。

土地神社公对甄冲说:“我有个丑陋的女儿,我心里特别喜欢她因为你品貌俱佳,企望和你结亲高攀刚才我已经派小儿向你完全表达了我的心意。”

甄冲说:“我已经年迈衰老了,而且已有家室,儿子也快长大成人了承蒙你看重,即使贪图这门亲事,我也不敢从命”

社公又说:“我女儿只有二十岁,姿容颇佳,品德俱备现在就在东边岸上,希望你不要再推辞,赶快行大礼成婚吧”

甄冲拒绝变得越来越坚决了,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妖魔,就拔出刀来横放在膝上,用拼死的方式来抗拒他们,不再跟土地神说话社公大怒,下令召来了两只三色斑纹的老虎,虎张开血盆大口狂吼,咆哮声震天动地,径直向着甄冲扑上来像这样上下窜跳扑腾了几十次,双方相持到天亮,土地神社公不能把甄冲怎么样,就走了

(节选自《唐前传奇笺释》,名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