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四回主要情节是什么?

如题所述

红楼梦前四回简介: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僧道谈论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木石前盟: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浇灌一棵绛珠仙草,在顽石下世之前,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眼泪还给他表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黛玉-绛珠草,宝玉-神瑛,为木石前盟。)。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士隐解好了歌。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危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谈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之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三点内容要知道.见08年高考试题 贾雨村的性格(原文):生性狡诈,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 宝玉抓阄的情节要会复述 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动定下了基调。)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又名: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即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来自己身边,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贾雨村谋求复职(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贾母疼爱林黛玉;凤辣子出场;王夫人要黛玉不要招惹宝玉;宝黛相会,一见如故。(迎春:肌肤微丰,和中身材,腮凝心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削尖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惜春:身材未足,形容尚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宝玉见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性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在王夫人处看到的半旧的弹摩椅袱并不说明贾府的衰败。此回中的《西江月》两首要求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贾母把一丫鬟与了宝玉,宝玉根据“花气袭人知骤暖”一句,叫丫鬟袭人。)(简述王熙凤初次出场的过程: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时,王熙凤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在一群媳妇,丫鬟的围拥下盛装进屋。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甥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冯渊被打死。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 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进贾府后住梨香院。(薛姨妈之子薛蟠,为争英莲伤了人命,被告知应天府。刚刚到任的贾雨村判案时,一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府”,告诉他薛蟠是金陵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人。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胡乱判了此案。最后薛蟠夺走了英莲又逍遥法外了。)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