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例子 谢谢!

如题所述

很多古诗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古剑篇 / 宝剑篇


唐代: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良工巧匠们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锻造冶炼,才铸出这把无双的宝剑名曰龙泉。


剑工自己也得意非凡地惊叹,锃亮得如雪如霜寒芒四闪。


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此剑出世,正逢天下没有战争,好庆幸被君子佩带防身。


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不只是游侠们见了十分珍爱,英难豪杰亦曾格外钟情。


为什么要一个劲儿地说它曾中途遭到抛弃,飘零沦落在荒凉的古狱旁边呢?


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诗人用古代造就的宝剑比喻当时沦没的人才,贴切而易晓。从托物言志看,诗的开头借干将铸剑故事以喻自己素质优秀,陶冶不凡;


其次赞美宝剑的形制和品格,以自显其一表人材,风华并茂;再次称道宝剑在太平年代虽乏用武之地,也曾为君子佩用,助英雄行侠,以显示自己操守端正,行为侠义;最后用宝剑沦落的故事,以自信终究不会埋没,吐露不平。

 

2、小孤山


宋代: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译文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3、咏燕 / 归燕诗


唐代:张九龄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诗。


4、群鹤咏


南北朝:萧道成


八风_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译文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



扩展资料: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