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的数学立体空间思维,只需要一张纸

如题所述

让小孩子学数学不单单为了学习或将来考学,数学思维作为左脑能力的一种,说简单点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对孩子一生都起着关键作用。
很多数学题的基本模式都是:你有哪些已知条件,你学了哪些公式、定理(其实也是已知条件),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孩子所要做的,就是在已知条件和结果之间,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说说接近上学的孩子,是5、6岁的孩子怎么做吧。
这类的小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即数量、计算、分类、、时间、空间、对应、排序、抽象、解决。这些需要借助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来实现。
我分开来说。 
(1)、数量
包括数和量两大部分,数中最基础的就是计数。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正着数、倒着数、隔着数、跳跃着数等。这种咱们做家长的是比较重视的。
我个人补充的是:一是数的分解和组合,10以内的实物、数字的分解和组合需要家长多多配合着练习。二是基数和序数要在玩中、生活中逐步的渗透和感知,部分入学早的孩子的对这两个会混淆。如第5个和前5个。
量,我觉得包括比较和测量,比较就是纯粹的比大小、长短、粗细等,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带孩子拿自然物测量过渡到标准工具。自然物简单,如用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多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慢慢过渡到标准数量的单位,如经常玩积木,摆摆小立方体,小正方形、慢慢感知一立方米、一平方米。这样做,孩子在小学学习单位名称就会轻松些,尤其是四年级下的名数改写。9月入学的家长最好本着“快半步”的原则,在生活中以游戏的方式(如买卖东西、股票等活动形式)渗透人民币的转换和时间互换问题。这是一年级的难点。
(2)、计算
  相信多数家长肯定是以实物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补充的是,实物感知一定要大量的,超级大量的进行,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孩子去理解道理,让孩子在大量的表象中自发的发现规律和特征。这一点在20以内退位减法尤为明显一些。又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毛毛比小明少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是二年级的重点,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补充:计算的一般程序化过程是:
早期是孩子搬手指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数的分解和组合。过渡到分解是减,组合是加的关系训练。实物操作感知计算(可以用凑十法,注意多向思维2+1=?7=几加几或者几减几或者几加几再加几等等诸如此类)。心算练习(大脑中做动作来操作)。速算训练(要本着简单、有趣、花样多的的原则)。这些在蒙氏教学中体现的比较好。没有的或者感兴趣可以淘宝购买部分数学区的东西或者自己用废旧东西做学具也行(尤其是建议让孩子跟着一起做,锻炼各种的能力,如粘立方体,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就慢慢有了。)
(3)、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质地、价格等等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也为孩子一题多解做意识层面上的准备
(4)、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这是一年级的重点和难点,咱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多陪着玩。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教孩子的。另外,即使孩子不会,没关系的,三年级后所有孩子都会看时间了,一来是在生活中和作业中重复的次数多了,二来是孩子的大脑自己也可以学习,完善的,消化的。“孩子啊要慢养,精细化耕作的。”
(5)、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从立体到平面,一定要两者结合着感受,让孩子从中找到面在体上的初步的感觉。如,小正方体是有6个面围成的。每个面的特点是什么?有几个尖尖(顶点)?还能发现什么?
咱们常常带孩子进行的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建议多动手操作,多玩玩,这对以后初中学习几何做点儿数感上的铺垫。空间想象力差的孩子初中能够很麻烦的。就像我一样,面对图形,辅助线根本看不出来。呵呵,当然,除了拼积木、拼图,还可以剪纸、折纸、手影、画图形、简单的图形性推理等等方式来加强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平时,要在游戏中努力让小孩子分清楚以物体为中心辨认空间关系和以别人为中心辨认空间关系的不同。两者不同的。一定要在操作中体会,一定。
(6)、对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