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文字特点
汉语言文字是其最显著的民族特征,方块字,单音节、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丰富,助词多应用于表达感情,语法关系往往通过词序表现等等特点。古代散文的章节美、匀称美、节奏感强、言简意赅、表情方式多样化等等特点,几乎都和汉语特征分不开的。
二、追求实用
从甲骨卜辞到青铜铭文,无不如此。郭豫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中的先秦两汉散文,大都可以归结到实用文体之中。即使到了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特性也依然没有消减。诚如曹丕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里所说的经国大业、不朽盛事,其实多是指各种实用的文体,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又比如唐宋时代大量的制诰、谏疏、碑志、序记、笔记、题跋、书简等,也都是实用的文体。所有这些,很难排除在散文史研究之外。至于大量优秀的文学性极强的散文作品,有很多也具有实用的价值。其实这一特点不仅仅是散文,中国的诗也是如此,这大约与儒家所倡导的加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相连,所谓文学创作的作用之一便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马积高《赋史》的再版后记谈到自从左思以来对于赋的创作的一个实用方面的追求,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那便是最好的说明。但是,追求实用,并非不重视文采。《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崇尚真实
孔子早就提出“情欲信”,后来的欧阳修也提出“事信”的原则。从《老子》、《庄子》到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论衡》,无不把“真”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称《史记》为实录,老杜的诗为“诗史”,无不包含着这一重涵意。
四、提倡简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谓圣人之文“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中国古代散文主张一言褒贬,言简意赅,正如刘知几评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在简要中见详博,贯多以少,举少见多,这也成为中国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5
1、《尚书》。历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3、《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4、《汉书》。《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5、《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