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如题所述

1

康德

康德把哲学分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提出了三大批判理论,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除了这些,康德还首次提出了联合国概念,以及自然形而上学,他第一次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界限划分了出来,把意识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从混乱的认知中梳理清楚。

在哲学总的问题上,他精准地分析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感知论。纯粹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先验分析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辨证论。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由此推导出方法论。

在感性认识上,康德提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时空与先验直观形式上的关系;还有对象如何符合观念、人为自然立法等命题;还有形式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

在知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类知识的范畴,形式范畴先验演绎,先验自我意识等命题。

在人的理性认识上,康德提出:人要想认识世界,就要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入手,揭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纯粹理性,以及灵魂、宇宙、上帝之间的关系。

康德对人的理性心理、理性宇宙构架、理性神学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挖掘和批判,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道德神学、道德形而上学,并由人的道德律建构起了人类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揭示并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本质和人的意志自由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揭示了人的一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现实的应用。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一种绝对命令,是最高的善和幸福,人类要靠道德律才能继续存活与发展。从自然律中推导出人是目的,是意志的自由和自律。康德的哲学认为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认为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给自由制定了范畴表,即自由不能逾越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中国人的理解就是良知或良心)。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分析了人的情感能力,进而得出人的审美判断力。认为美即崇高,这种崇高是对艺术的无限创造。在目的判断力中,康德认为一切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有机体的存在是大自然的杰出安排。人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完善自由与德性。

2

费希特

费希特不赞同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这种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一个严密的哲学体系应该是象笛卡尔那样,从一个最高的明确无误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出发,按照其内在的必然性,以严明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系统。经过休谟提出的问题,物到理智之间的过渡存在一个逻辑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见,也就是只有唯心主义才是可能的。但我们应该抛弃物自体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概念。

费希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自由意志,他非常认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提出了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认为存在的最后是一种绝对的自我。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他的学生叔本华评论他勇敢地将认识问题归之于理智直观,彻底取消了物自体,是一种绝妙的灵感。

3

谢林

谢林的哲学认为绝对理性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出现,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所谓的理性和经验都不会存在。自然哲学在绝对理性中成长壮大,万物呈现出两面性、两极性。

在人的自我意识里,蕴含着先验哲学的火苗,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最后人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进入到自由的必然。在理智直观中和艺术直观中,我们的人性得到温暖和升华。

4

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绝对精神,它自在,自为,自我完善。我们所谓的实体即主体,人类的历史遵循着辩证的道路向前推进,但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以前发生过的,现在和今后仍要发生。

黑格尔通过逻辑学建立了系统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实现其现实含义。

黑格尔的本质论认为,人的本身是一种自我差异化,每个人都不会完全一样。人和社会在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中交替前行。时而对抗自己,时而与自己妥协、和解。

在概念论中,他讨论了现象与实存、现实的必然性、必然与自由之关系、绝对必然中的偶然等哲学命题。认为人的主观中有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之分。客观性中有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等要素。

黑格尔认为生命在于认识,在认识过程中获得绝对理念。真理就是客观与认识概念相符,真理在新旧交替的自我扬弃中不断前行。

在自然哲学中,他提出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在精神哲学中,他提出主观精神概念,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现代心理学、以及主奴辩证法等思想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在客观精神方面,他从客观精神延伸出道德伦理、家庭、市场、社会、以及国家等核心要素的定义。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一种绝对精神,一种绝对意志,任何人不得违抗。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绝对精神即时代精神。

他把哲学分为: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其中前者又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宗教是从自然到精神个体,再到绝对精神,最后是宗教。把宗教又分为:神学宗教、实证宗教、自由宗教。

在200年内,黑格尔把哲学、历史与逻辑全面打通,彻底宣告了历史的终结。

5

尼采

6

叔本华

7

大卫·施特劳斯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是德国历史学家和最有争议的新教神学家的时间,是第一个作出明确区分历史人物耶稣和耶稣的主题的基督教信仰的人。

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都是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二人对宗教的批判在当时的德国及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施特劳斯被当时的神学家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撒旦”,鲍威尔被卢格誉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

黑格尔将上帝视为理性的最高和最后表现形式,从而在纯粹理性领域终结了理性对于信仰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应用到对现实宗教的批判上,实现了抽象的理性批判原则与现实基督教之间、基督教的教条批判及教义批判与基督教的哲学批判之间、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为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上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的理论起点。

他的最大哲学贡献在于建立了宗教的实体精神。

8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乃人的异化,由此建立了感性人类学。人活着,就会有灵魂与肉体、自我与他我的交锋。欲望是驱动人类向前的第一动力,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主要代表人物是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是 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 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 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 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改造了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 学”≮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 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 体系。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 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成就 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康德肯定了人的心理结构和知性范 畴的意义,看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理性思维 产生矛盾的必然性。费希特揭示了自我”与非我”、主体 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在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行 动的主体的规定中,抽象地阐述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以及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谢林更明确地叙述了自我”与 非我”、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为黑格尔辩证法的 产生作了更为直接的思想准备≮格尔系统地发挥了康 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全面阐 述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并把它提升为客观真理和普遍 规律≮格尔把发展的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揭示了某些 历史辩证法,从而在他的哲学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唯物主 义思想的萌芽。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是不科学、不彻 底的。这种体系和方法的深刻矛盾,是德国资产阶级既要 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向封建势力 妥协的阶级性格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 和费尔巴哈的发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也是德国当 时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它为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政治 革命作了先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 哲学,尤其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批 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 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2个回答  2020-11-13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1、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2、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年5月19日—公元1814年1月17日),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3、弗里德里希·威廉姆·约瑟夫·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享年79岁),西戎人,学者。 4、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康德与黑格尔,一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同一个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想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黑格尔与康德之间的关系即使不是哲学史上最复杂的问题,至少也是一个难题。人们一方面将两者一同归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另一方面亦意识到他们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如此之不同,以至于很难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更有甚者如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们,他们不仅不把黑格尔看作康德的继承人,而且视之为康德哲学的叛徒。赖欣巴哈就认为,把黑格尔看作康德的继承者乃是对康德的严重误解,也是对黑格尔不当的过誉,这种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1]

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对待康德与黑格尔已经不再坚持非扬此抑彼不可的激进态度,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他们对哲学的贡献和意义了,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难题。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康德的后继者尤其是黑格尔关于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挑战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回应,是否重蹈了前康德形而上学的覆辙?人们之所以扬康德而抑黑格尔,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康德与黑格尔同样试图重建形而上学,因而两者的形而上学旨趣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或自在之物问题的回答是独断论的,因而在认识论上是无效的。我们将看到,虽然黑格尔对康德的回答并非没有问题,但是其独到的思路乃基于黑格尔超越一家一派的哲学史视角和宏大的形而上学立场,迄今为止无出其右
第3个回答  2020-11-13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更是在哲学史占据着枢纽的位置,将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峰的同时,黑格尔又是第一个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哲学家,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
图书目录
分卷序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路德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莱布尼兹一沃尔夫的哲学遗产
第三节 莱辛、赫尔德与德国的启蒙运动
第四节 歌德和席勒:德国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五节 牛顿、休谟和英国文化的渗透
第六节 斯宾诺莎主义的入侵
第七节 卢梭与法国革命的多棱镜
第二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
第一节 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节 康德的伦理学
第三节 康德的美学与目的论
第四节 康德的宗教哲学
第五节 康德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三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观化——费希特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发展
第二节 费希特的知识学
第三节 费希特的宗教哲学
第四节 费希特的伦理学体系
第五节 费希特的历史哲学
第六节 费希特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四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变数
第一节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第二节 威廉·冯·洪堡
第五章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掌柜”——施莱格尔兄弟
第一节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概述
第二节 奥·威·施莱格尔
第三节 弗·施莱格尔
第六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客观化——谢林
第一节 谢林的同一哲学体系
第二节 谢林的自然哲学
第三节 谢林的先验哲学
第四节 谢林的艺术哲学
第五节 谢林的自由哲学和历史哲学
第六节 谢林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
第七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的宗教研究
第二节 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探索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的问世
第四节 黑格尔成熟时期的哲学体系
第五节 精神哲学
第六节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
第4个回答  2020-11-13
马克思的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真的是辩证法大师,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看了他的辩证法体系我才知道所谓的来源真的是几乎照搬,就是在过程中扩大了辩证法的适用范围。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提醒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更好,所谓基督教的本质其实是在批判基督教的时候发掘人的价值,这对马克思有很大影响。

最后是康德,他是奠基者,他的三大批判特别优秀,是关于伦理学、认识论和美学的。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后来哲学家都能从康德那里得到不少启发。

最后放一句最钟爱的康德名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