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究竟一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处在那水深火热中的一个病态。

阿Q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穷人,所以在未庄里有了一个非常低的地位,而阿Q总是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情,所以总是被别人打了,但是他却说出“儿子打老子”的话,在话语中求得胜利,麻痹自己的思想,以此来求得心理安慰。此外,阿Q说他是一只虫豸,并且很会利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胜利。

阿Q,作为一个在封建王朝一个末期底层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对于自己的穷苦心思心理不甘心的,却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这是“精神胜利法”的开端,因为“先前”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可以说有可能是几十年前,也有可能是几百年前。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阿Q这样说,是因为这里的人,不会真的去拿这些去说事,所以他才能都有勇气的去说“先前”,比如“论起来,我比赵太爷家的秀才还要长三辈呢”“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阿Q 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这些都成为了他炫耀的成本,但是最终都是没有被承认过的。

虽然他曾经也是风光过,进城的时候也是挣了一笔钱的,但是在最后又“糊里糊涂”的造了反,然后丢了脑袋之后,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看他的这一生,“精神胜利法”始终是在贯穿的,这难道不是价值观的问题吗?那时他的思想还没有远离封建社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阿Q没有受过教育,但却是大多数中国人所拥有的值观:认为自己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所以这种自轻自贱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他看起来像一这个奴隶没有资本来维持他的尊严,但是却又很自大,自我轻视没有性格的特征,或者是被压抑的人类的奴隶。

其实阿Q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很会干活,却老是被人欺负,没有姓名的借住在土谷祠里。虽然这种任务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苦大情深的人物,但是鲁迅先生却把他变得戏剧化,成为了一个自我乐观的一个人,在你感到好笑的时候,却会有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越品味就越会上头。

就算知道阿Q最后革命抓到牢里的时候他都还在用精神胜利的方法安慰着自己,说人大抵要进一两次牢房的。知道被押到菜市街,他才开始有些怕了,但是就在这时候他孩子爱幻想,人这一辈子总要去一次刑场,所以学着革命的人学着唱两句,不过最后没有唱出来,憋了半天“二十年后……”,就这样看客们糊里糊涂的去世了。

其实在鲁迅的笔下,经常会描写一些“人性”的冷酷和麻木,就如在文章描写过的看客一般,这是阿Q的悲哀,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一生,从未激起一丝的浪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我认为鲁迅笔下的阿Q,其实是我们很多现实中普通人的写照,只不过阿Q比我们多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可以自我安慰自己,也可以不断的把一些坏事不断的内化,放平心态
第2个回答  2021-02-24
农民阿Q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是一个很淳朴的人。时刻为别人着想。是一个大好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