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预习步骤

如题所述

在学校每节课进行的时候,总有学生学习的节奏感很差。因为有的学生会说老师讲得太快和听不懂,有的学生还会说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会注意力走神儿。更有一些学生说自己上课总是手忙脚乱的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其实,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进行课前预习。
如果你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并且每节课前都会按照方法进行有序地课前预习,那么在之后的课堂上就不会出现以上学习情况了。接下来就详细说明五个课前预习步骤,希望可以帮助你改善上课听不懂等状况。

01
第一步:通读一遍划出疑点。
每节课开始之前,一般都是在家里晚上进行预习。此时就可以提前把第二天上课的章节通读一遍,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肯定都是新知识的新鲜感充斥着大脑。通读一遍后,在大脑对知识新鲜感还未褪去的时候,让大脑再次对看到的知识进行二次思考。你需要思考这些知识是否真的通过自己的理解可以解释清楚,如果遇到怎么都理解不了的,那么就立马记录下来。然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着重把听课的注意力放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地方。
这样听课时你就不会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了。也更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了,因为第二天老师讲解的知识点你大部分脑子里已经有了听课思路,你只需要把预习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解决掉就可以了。这样你的听课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02
第二步:多预习两节课,前后章节寻找知识点关联。
当你做完第一步预习的通读一遍后,不要就认为预习结束了。其实你还需要进行完成前后章节知识点关联的寻找任务。你需要把预习的知识与之前上课学过的知识做对比,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各自的知识属性。这样你才能更好的二次识别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注意知识点有相似性。意思是你学习的知识点之间是容易混淆的。如果你没有提前精准地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识别异同点,那么你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对出现的问题和答案似是而非。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因为你自己大脑中的知识都学混乱了。所以,想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你在平时抓好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
预习的时间如果很充裕的学生,还可以提前多预习两节知识。然后把预习的知识点之间进行对比着学习。这样之后上课老师讲课的进度总是比你慢一拍,那么你上课的轻松度就会大大提高,你也会感觉上课很轻松,更不会枯燥乏味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初中生一开始都不知道如何去预习及复习课本,没有很好的合理的安排时间去预习及复习,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产生了厌恶学习的思想。

1/4
首先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避免晚睡而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去预习和复习;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人的大脑才得到休息,眼睛得到放松,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才会良好,思维才会敏捷,记忆力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2/4
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必须安排预习的顺序,重点的课程及自己不懂的课程安排在前面,并且安排大部分时间详细地预习,这样课堂上听课就比较轻松易懂,课后复习的效率比较高。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必须根据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来预习,提纲挈领,先预习大纲,再抓住章节的知识点,枝枝叶叶浏览明白就行了,点,线,面结合,预习的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3/4
课后的复习对知识的巩固同样很重要,知识转化为己有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下课后首先快速复习课堂的知识点,然后合上课本,大脑快速的回忆,理解。不懂的知识点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及时地消化和掌握。知识点的运用还需做习题来检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4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做到劳逸结合,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以恢复最佳状态,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自然好转起来,周而复始,养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慢慢就提高了。
第2个回答  2022-03-14
第一步:通读一遍划出疑点。
每节课开始之前,一般都是在家里晚上进行预习。此时就可以提前把第二天上课的章节通读一遍,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肯定都是新知识的新鲜感充斥着大脑。通读一遍后,在大脑对知识新鲜感还未褪去的时候,让大脑再次对看到的知识进行二次思考。你需要思考这些知识是否真的通过自己的理解可以解释清楚,如果遇到怎么都理解不了的,那么就立马记录下来。然后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着重把听课的注意力放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地方。
这样听课时你就不会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了。也更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了,因为第二天老师讲解的知识点你大部分脑子里已经有了听课思路,你只需要把预习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解决掉就可以了。这样你的听课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02
第二步:多预习两节课,前后章节寻找知识点关联。
当你做完第一步预习的通读一遍后,不要就认为预习结束了。其实你还需要进行完成前后章节知识点关联的寻找任务。你需要把预习的知识与之前上课学过的知识做对比,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各自的知识属性。这样你才能更好的二次识别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第3个回答  2020-10-22
方法一:符号预习法,“圈圈点点”效率高

初中学习和小学学习的最大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学习科目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要求更加多面、具体。拿预习来说,在小学阶段,大多数老师都不提倡学生预习,因为提前预习了,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但是到了初中,面对突然增加的知识数量和深度,不预习是不行的。那么,初中生应该如何做好预习呢?

下面是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推荐给初中生的最简易的一种入门方法——符号预习法。

一位特级语文教师在谈到预习方法时这么说:“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不要只是看教材,看的时候手里可以拿一支笔,随手把自己疑惑的、思考的、体会的东西记下来,在课本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例如你觉得语言优美的,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画出来;把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人物和时间用‘△’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生词,用‘...’标记,然后使用工具书自行查阅;不好理解的文句可以用‘____’标出,并在旁边打上问号,这样,当老师讲课时,你就能很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对知识的理解就能更深入细致,印象更深刻,从而既达到了预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方法二:表格预习法,一定要把预习落到实处

有些同学常常这样报怨:自己虽然预习了,却并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其实,究其症结,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能把预习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在预习时只是走马观花地翻一翻教材,这么做,预习显然成了“形式主义”。在预习过程中,读教材的确是一个必经步骤,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对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做一个初步的归纳,因此,优秀教师们建议大家,在预习时,不妨提醒自己做一个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的预习表格,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体现出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又提高了预习效率,效果自然不错。

方法三:提纲预习法,让头脑里的知识体系更清晰

所谓提纲预习法,就是通过预习,把你所学的内容列成不同形式的提纲,或者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是一种神奇的预习方法,因为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比起走马观花地翻看课本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这种方法适合多个科目的预习。比如语文,你可以把记叙文的情节发展,或者议论文的论证层次都用提纲的形式写出来;比如政治,可以把一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及产生条件清晰地列出来;比如历史,可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导火索、结果、影响等)全部整理出来。

方法四:问题目标预习法,要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高材生的李旭同学,曾经在预习中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他说:“回想起中学时代,最让我犯难的就是函数了。当时翻开函数这一课时,看见那些图形,还有各种公式、概念,顿时有一点懵,心里想的全都是‘函数能画图么?“函数是个什么东西?”“函数到底是怎样表达的?’一遍预习下来,不但没有学习到知识,反而一直被一种焦虑的情绪笼罩着,效率很低。”后来,李旭实在解决不了,只好向数学老师求助。老师教给他一个令他至今都难忘的预习方法:问题目标预习法。老师说,既然你能想到这么多问题,而上且迫切地想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都整理出来,然后分步骤一个一个解决呢?比如,函数这一课可以这样做:

首先,提出问题,即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想到的不明白的问题都记下来。如:

①什么是函数?

②函数能画图么?

③函数怎么表达呢?

……

其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了,将你提出的问题带入到课本中去,进行第二次预习,一边预习一边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再有疑问就做出记号,这部分内容属于难点内容,做记号是为了方便提醒你上课时认真听讲;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忽略了。

最后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你这时的重点就不再是对概念进行单纯的理解和阅读了,而且按照课本的提示或所给出的例题的启发,试着自己推理该结论、定理和公式的由来过程,能推理出来的,就说明你已经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实在推理不出来,再单独找出来,等到老师讲到这里时多下一些功夫,争取弄懂。

从那以后,每次预习李旭都按照老师教的这个方法,一级一级地进行,慢慢把问题的答案“挖”出来,直到现在,他还一直坚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出类拔萃,走在别人的前面,最重要的本领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方法五:“三读三步”法,怎样预习语文课文

语文预习的首要环节就是阅读课文,只有阅读了,才能对所学的课文有大体的了解。那么有没有好的课文预习方法呢?下面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一种“三读三步”法。

初读,把文章读顺。一篇新课文难免有难字生词,这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第一障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找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它们,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细读,把文章读通。这一步骤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细读课文又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一、大声朗读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直到读顺为止;

二、当你达到“顺”的程度时,就不要只顾一味地大声读了,这时你可以一边默读,一边结合你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总体的概括和总结,甚至记忆;

三、在理解了全文的大意以及主旨之后,再进行大声朗读,很快你就发现课文你已经能够背诵出来,而且你明确知道文中的哪一部分是重点内容,哪一部分是难点。

精读,把课文读透。精读就是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要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边读边写下心中的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再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这样反复发现和思考问题,课文自然就读透了。

“三步”则是为了配合上面的“三读”而总结出来的预习方法。

首先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预习是配合“初读”的目的来进行。这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在“初读”后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全部标注出来。

其次是查漏补缺,预习一遍课文过后,我们基本上已经明确了听课重点。为了达到“精读”的目标,以免一些知识点从我们眼前“溜走”,所以应该在第一遍预习的基础上查缺补漏。

最后一步就是验收了,通过“精读”,我们可以对所预习的知识进行自我提问。这是这一阶段最实用的方法,比如合上课本问自己:刚才看过什么?哪些问题已经明白了?哪些是重点?等等。

方法六:“粗线条”法,阶段性预习不可少

阶段性预习是一种宏观性、综合性的预习,主要任务是了解一整块知识的脉络和体系,对近期将要学习的功课从整体上进行粗略浏览,以便获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般来说,阶段预习以一章或一单元为目标比较合适。比如语文的一个单元,数学的一章,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的目标。

阶段预习不像课前预习那么细致,可以采取看标题、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粗线条”的办法。比如通过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大致了解全书或某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章节的中心思想,比标题具体得多,这也是我们预习时需要认真阅读的部分。经过阶段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多少、难度和课本编排方式等都有了大概的了解,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同时,还便于我们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

对于阶段性预习,一线老师建议大家着重关注知识的“粗线条”即可:

1.以单元为目标。

根据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要求进行预习,预习后再对照目标和要求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例如,同学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每小节前方框内的基本要求和每章后边的“小结与复习”中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进行预习,以它们为标准去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2.图表整理。

即把在预习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公式,重点、难点、疑点等,图表的形式列出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预习中如果发现问题,能自己解决则解决,不能解决的,一定要录下来,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而是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这样听课时,你的目标就会非常明确,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