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过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余味魅力。 共鸣: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产生的原因: 思想观念相通 情感经验相似 意志愿望相近 共鸣 《牡丹亭》中的戏文使黛玉心痛神痴,潸然泪下。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之后,许多青年读者如痴如狂。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净化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这正是文学发挥其审美教育的作用! 领悟是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与共鸣和净化相比,领悟有如下特征: 1.基于理解的体味 2.基于体味获取人生的教益 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 轼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余味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