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如题所述

如果按照现在的一斗来计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又等于一千毫升,那么,一斗就是一万毫升了,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酒。从酒量上说,如果说有人一次能喝二十斤啤酒,这或许可能,但那时还没有啤酒,因为啤酒是二十世纪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但假如是白酒或黄酒,这么个喝法就难以让人相信了。 根据杜甫诗中所讲的,喝二十斤酒的说法也靠不住。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叫“饮中醉八仙”,李白“斗酒”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诗中是这样说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假如李白真的能喝二十斤酒,诗中提到的另外两个人,酒量就更是不得了。 在醉八仙这首诗中,提到了汝阳王李琎,杜甫说他能喝三斗:“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据说他每次都是痛饮后才入朝。就算是喝了那么多,路上遇到酒车还是止不住流口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搬到甘肃的酒泉。诗中的另外一位就更不得了了:“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个焦遂据说是个布农之士,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酒量惊人,喝过五斗以后反而更加神采焕发。按照上面的计算,汝阳王要喝六十斤酒,焦遂则要喝一百斤。 由此说来,李白喝的“一斗酒”并不是现在人们说的容量单位“一斗”。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服虔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通俗文》,对研究中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方言、俗语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句话,“木瓢为斗”。木瓢,是一种民间普遍使用的盛酒量器,既然叫瓢,恐怕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老百姓进酒店,没那么多说道,喊过小二:“来瓢酒!”文人墨客们却不能这样,因为至少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层人物,一定要高雅一些,尤其是写文章,显然要有更雅的称呼,斗比瓢大,更能显示气概豪迈,以斗来喻瓢也就不奇怪了。不过,唐代的刘言史在诗中直接就说:“伛偻山夫发似丝,松间石上坐多时。瓢饮不曾看酒肆,世人空笑亦何为。”但这是在说山野村夫的饮像。 还有一些例子也可以左证这里所说的“斗”,实际上是用手就能轻易端起来的酒具。《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并不是说项羽送给范增一对像盛粮食那样大的两个玉斗,而是一对玉酒杯。《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个“斗”是可以用手来“持”的。 从这个角度,杜甫对每个人的酒量评价可能是真的,因为除了上面三个人,其他人的酒量并没有用“斗”这个量词,比如:“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酒过三杯便狂草如飞了。另外,也不能完全排除艺术夸张的成分。 比较起来,李白应该属于好饮、豪饮但并非酒中高手。他自己就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喜欢喝,而且大多情况下是一喝就醉,甚至就睡在酒店里,旷达不羁,一派超世脱凡的酒仙。所以,李白的“斗酒”并非是现在普通意义上的容量,而是一种酒的专有度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7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第2个回答  2017-10-30

一说李白,人们就会想起饮酒作诗的场景,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关于李白的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第3个回答  2017-10-30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国,也有四千多年诗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与酒结下了难解之缘。文人中,好酒者向来不少。饮酒在文人中被视为高雅之事。钟敬文在谈到茶时说:“喝茶的情趣,无论如何,总未及吃酒风雅……我们只要看诗人们的文集中,关于酒字的题目是怎样的多,就明白茶是比较酒不很常齿于高雅之口的东西。”此话虽有着个人的偏爱,但文人雅士爱酒、饮酒、写酒,把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很常见,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显。三国时曹操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晋代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人们谈阮籍必离不开酒,《晋书》记载他一口气“饮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没醒。王绩在《醉后》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晋书·阮籍传》也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我们暂不考究阮籍是否是冲着三百斛酒去当步兵校尉的,但他爱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酒里。陶渊明的诗则几乎“篇篇有酒”,且常用酒作题目写诗,如《连夜独饮》、《述酒》、《止酒》等等,苏东坡“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说的就是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苦于无酒,菊篱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一壶酒,便立地尽醉而归。还有,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一样,也在酒中浸泡,令人尤为神迷、泪落。李白的一生更是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