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击败吐蕃,功臣却被降罪身死,一场大战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呢?

如题所述

唐朝大诗人王维并不擅长写边塞诗,但他的一首《使至塞上》却为后人所称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进入吐蕃二千里进入掩杀,打了个大胜仗。朝廷派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出塞慰劳军队,《使至塞上》正是王维出塞途中所作。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吐蕃为报复大唐,出兵攻略河西,再次被崔希逸击败。

李隆基

这两场大战的原因要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赤岭之盟说起。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打了近百年,双方也精疲力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订立了赤岭之盟,双方约定交好,进入停战状态,边境一片祥和。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很享受这种和平,他甚至与吐蕃的将领约定互不攻伐,并撤掉唐朝与吐蕃边境的树栅。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攻灭唐朝属国勃律,让唐玄宗大为恼火。恰巧崔希逸派手下侍官孙诲入朝奏事,孙诲却向唐玄宗建议趁吐蕃不防备之时,杀入吐蕃,可打一大胜仗。唐玄宗心动,派太监赵惠琮跟随孙诲到河西察看情况。孙诲却和赵惠琮却矫诏让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发兵攻打吐蕃,于是发生了唐朝和吐蕃之间的这场大战。

李隆基

奇怪的是,这两场大战最大的功臣崔希逸在战后却被调离河西节度使,改任河南尹,同年崔希逸竟忧郁而亡。孙诲、赵惠琮也在同年去世。此战3大功臣接连去世,可以看出此战背后有着很深的隐情。


唐朝攻击吐蕃是不是背盟主要取决于盟约的内容,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赤岭之盟至少约定双方不主动攻伐对方,那么吐蕃攻灭了唐朝的属国勃律又算不算是背盟呢?可惜目前没有史料记载赤岭之盟的完整内容,因此无从得知。不过,此战过后,崔希逸、孙诲、赵惠琮连接获罪,实际上也表明了唐朝可能真是的背盟了,他们三人正是私下出兵攻打吐蕃,致使唐朝背盟,背上不义之名,才会因此获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