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质学家对区域大地构造的调查与研究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启蒙性与奠基性的地矿工作及其论著
(1)1872年邝荣光(1863—1965年)作为第一批赴美幼童,就读于美国拉法耶学院(Lafayette Collge)学习地质矿产,1881年被迫回国,先派往开平煤矿,后去山东招远、平度、海宁、林城煤矿等地,历任总工程师、总办,山西同宝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等职,1905年任直隶矿政调查局探矿师、顾问官、直隶商务矿务议员,光绪33年(1907年)被晚清委以“工科进士”。到民国初年,担任山西同保煤矿总经理,他不仅在国内担任要职,在国外也有名望,他是美国矿师会会员,国际矿务会议议员等。1908年参与中国地学会的筹建。由于他在华北大地上进行过大量地质矿产调查,在大量资料基础上,作过煤田地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其中对矿区构造多有探讨与研究,并在1910年发表第一张我国彩色地质图和矿产图,即:《直隶地质图》(1∶250万),按直隶地质层序资料,自下而上,分为6层:第一层为太古代之火成岩石,第二层为干布连纪(寒武纪),第三层为炭精层(石炭纪),第四层为朱利士纪(侏罗纪),第五层为近代(新生代),第六层为黄土。《直隶矿产图》,图面上,明确地标出煤、铁、铜、铅、银、金等九种矿产的分布;《直隶石层古迹》,这是我国地质学家自己发现、自己鉴定、自己制作的第一份古生物图板,图中标出8种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三叶虫、螺蛤、珊瑚等动物化石,植物化石有芦叶、鱼鳞草、凤尾草、沙谷棕树。上述三项成果,反映出邝荣光已掌握了现代地质学原理,并能结合中国的地质实践,正确而熟练地加以运用。这三项成果,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早期地质学家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先河;1900年应邀对枣庄煤矿储量和分布,进行勘察,他从矿区结构分析,发现旧矿窖底部,西起山家林东至齐村,东西长约九里,南北三里,按每天产煤两千吨计算,至少还可开采资源30~40年,后来得到证实,发展了枣庄煤矿;他还指出:在大山、甘露一带煤质优良,灰轻磺少,质体块多亦可开采十余年,促使中兴煤矿公司得以蓬勃发展;有一份资料还记述他还发现湘潭煤矿(尚待进一步论证)。退休后移居北京,1965年逝世,享年103岁。
(2)1872年吴仰曾(1862—1939年)作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原籍广东四会,原名仲泰,字述人。幼年曾在香港就读于英文学院,成绩优佳,后被选为120名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专攻矿业,师从巴特尔(E.K.Buttles),1881年被召回国,先派往开平煤矿,负责技术工作,曾派赴热河勘查银矿,以他高超的摄影技术,对矿区结构做了分析,获得野外地质的实际资料基础上,为热河银矿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1886年被李鸿章再次派往英国,进入伦敦皇家工程学院专攻矿冶和矿化,以及探矿技术,1890年毕业,成为这批幼童留学生中唯一完成学业的。毕业后曾在墨国英一公司金银矿充当化学师,回国后再赴开平煤矿,负责技术工作,后任总工程师、副局长等要职,对矿区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并开创机械采煤,大力提高产量,被誉为中国机械采矿的开山鼻祖。
1895年被派往南京勘察煤矿、铜矿,任局长,取得成功,1897年奉浙江巡抚之命去浙江勘察矿产,也曾奉盛宣怀之命往湖北勘察大冶县龙角山银矿,曾致信盛宣怀,对龙角山银矿的开采,力主采用西法先进技术,在具体勘测中他根据所掌握的矿区的结构,提出:“依线道形势开深30丈以下,必有银矿可采。”“产矿之处,矿质本以愈深愈佳”;在冶炼方法上,提倡采用西法更为便捷,推广采用始化炼银法,取得良好效果。
更多的时光是在直隶省作过大量地矿调查与研究,成绩卓越,1907年(光绪33年)被朝延任命为“工科进士”担任晚清归国留学生副主考,学部顾问等,还受过嘉奖。
1899年返回开平煤矿,担任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1900年为保护煤矿,他组织自卫队,维护生产,保证天津燃煤的供应,粉碎了帝俄妄图侵占该矿的图谋,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情操。约在1906年应约曾去鸡鸣山煤矿进行调查,1914年他还校定过李建德所著的《淘金学》,表明他在地质矿产勘查实践中,也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发挥。
以上两位,应该是我国最早派往国外学习地质矿产,也是最早开创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先驱者,他们在地质实践中,都涉及矿田构造,特别是煤田构造;笔者认为中国地质矿产研究的开端应该从他们算起,即1872年,或1881年,他们回国后在开平煤矿开展地质矿产工作开始,这样把中国近代地质事件开端提前几十年就更具历史意义。
(3)鲁迅《中国地质之略论》。众所周知,我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而构造地质学更晚,我国学者最早涉及中国地质构造内容的论述,为1903年鲁迅先生以索子笔名在《浙江潮》第八期上发表的《中国地质之略论》,虽说不是专门论及,但个别章节都有所论述。
(4)虞和钦之《中国地质之构造》,在光绪29年(1903年)3月29日虞和钦在《科学世界》二、三期发表《中国地质之构造》,虽说是通俗性论述,但是有开创性。虞本人留学日本,专门学化学,但也懂地质,在该刊曾发表过多篇地质学方面的文章,文章多是同其弟虞和寅合作完成的,后来虞和寅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会员。
(5)1909年由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主编的《地学杂志》创刊号首篇就刊登了《论地质之构成及地表之变动》一文。
(6)1913年上海黄司铎编之《中国地震表》(Catalogue Das tremblenets de Terre Signales en Chine Dapses les sourees chineises,T.Tobar B.H.Ganthicr)编校,均有论及构造内容的通俗性论述。
(7)《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揭开中国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序幕。
1916年由章鸿钊、翁文灏主编并出版的《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为先导,该书记述了第一代中国地质学家在地质研究所培训时期,在中国地质学创建者们的带领下,到大江南北进行专业实习所撰写的地质调查报告,主编者之一是比利时罗文大学(Louvain)专攻地质学的翁文灏(1889—1971年)博士,另一位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章鸿钊(1877—1951年),该研究所虽说是地质专业培训班,但其任教者都是当代世界名牌大学的佼佼者,除章翁外,尚有英国哥拉斯格(Glasgow)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丁文江(1887—1936年),学习矿冶的张轶政,同时还有外籍学者京师大学堂地质门聘来的德国学者梭尔格(Dr.F.Solgar)以及地质调查所的顾问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on)博士等。
名师出高徒,在他们教导下,培育出了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他们当年的野外实习的地质报告,是中国第一批地质考察的报告,这本《修业记》既是他们地质调查的总结,也是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的第一本综合地质调查的历史性文献。
全书共分六章,地质构造,列为第四章,在章鸿钊的“序”文中述说:“变动不居进化以始革,故鼎新沧桑瞬息,道有隆污时有陂复原,其万变咸归于力。”在地质构造一章中说:“地质构造分叙犹易而总括为难……复益以世界学者之说,而以已意折衷之以成是篇。”文中说:“地质构造固与地质系统息息相关者也言其研究之序,则系统为先,而构造之后,考其进化之原则系统为果而构造为因……我国各时代之变迁与由是而及于地质构造之影响……。”简略数语,道破了当时主编者对构造作用的基本认识和对中国各时代变迁的影响。根据上述原则,“构造”一章以地质系统为先,全章分为太古界、元古界、震旦前后、中部古生代、石炭纪、古生界与中古界之过渡时代、中古界、近古界至今等分述其不同时代的地壳运动、造山作用、褶皱形成、断层影响等;更可贵的是:文中对早期外国地质学家们在华的地质工作,做了大量的评述,其中对德国的李希霍芬、美国的维理士的工作做了补充及修订,像美国的彭拜莱的震旦方向(Sinian Pirection),李希霍芬的震旦系等。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及该所21人的毕业,从中国地质学史的角度,应该是中国近代地质调查与研究的里程碑,可以说也是开启中国地质工作、地质矿产事业的揭幕者。
正是由于中国自己培育的第一批地质学家的毕业,其中13人充实了自1913年宣告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人员队伍,开始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发表了第一批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包括区域构造地质等的成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