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段摘抄加赏析

如题所述

例子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林黛玉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
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
例子2.“你放心” 出处:红楼三十二回:(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解析: “惊心动魄”四个字也不足以形容这段文字的情感冲力。 宝玉的表白只有三个字:“你放心!”这比西方的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方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我爱你”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感誓言。 要知道,在红楼梦之前宝黛那么多的赌气和吵嘴,都是因为两人的爱情惹的祸,双方都爱得深,却又怕对方仅仅视若亲情,一直到你放心之后,黛玉再也没有在宝黛爱情上闹过脾气或打过架了,之后双方开始进入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理解,精神恋爱的阶段。
3,“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这一句仿佛点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题。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女儿们,就像春天里美丽的花儿,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然而“春天”很快就过去,贾府很快衰亡。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死的死,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甚至被卖为娼妓。就好像春天过去后花儿的凋零。
4。”假亦真时真作假,无还有处有为无“
赏析: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这里头这个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贾宝玉真正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所以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则已点明非是作者痴,实乃世人痴也。痴在哪里?错把过眼烟云、如梦人生做归处。何谓“由来同一梦”?乃红楼一梦与尔梦(谁不做黄粱梦?)同一梦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8
  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他,由他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16
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