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不应该当班干部的理由

与学生不应该当班干部的理由

很难想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对当班干部的认识。当班干部的目的,也似乎就如他们所言,威风、可以像老师那样发号施令,而不是锻炼自己独当一面的才能,更没有激发起其服务他人的公共意识和理念。对于这种认识,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和我们当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也许,我们本就不该设什么班干部。
  
  儿童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缩小了的大人的世界。大人给儿童带来什么,就会在儿童世界里相应的投射出什么。儿童对班干部的认识,也就是大人对班干部的认识。为什么要当班干部,不就是为了过把“官瘾”,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比他人“高人一等”么?
  
  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出现如此扭曲的认识似乎是合乎情理的。看看我们的领导,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小孩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当干部了。在他们小小的年纪里,就已经很世俗的知道和认识到,当班干部是“与众不同”的。这种“与众不同”不是因你具有某种领导才能,却是你可以由此而享受到某种“特权”。这种“特权”,从而又能带给你他人所无法享受和体会到的“快感”。
  
  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那是特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官员不就是如此?我们的官员虽然来自于群众,但又是高于群众的。一旦你成为了官员,你就可以享受到他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一切。科级有科级的待遇,处级有处级的待遇,厅局级又有厅局级待遇。不只这些,如果你还是一个享有实权的官员,你就可以大权在握,掌握着他人所需要或没有的某些资源。
  
  官员的与众不同,更为重要的一点就如同我们小学生所理解的那样,可以对他人发号施令。一些大权在握者,莫不如此。像落马的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可以当着他人的面骂人,也可以为达个人目的而肆意的进行城市改造;像原雅安市市委书记徐三多,被当地人称为“土皇帝”,这一称号岂不是因其平日里作威作福而得?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某些官员,这也正是我们小学生对当干部的认识。
  
  在很多国家,学校是没有学生干部一说的。若某个学生有领导才能,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己去成立某个社团组织,然后自己去召集人马。学校绝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干涉。作为老师,更不会指名道姓的让某个学生去当什么班干部。当我们的学生眼里的班干部,就是威风和可以发号施令的代名词时,就已经注定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注定了我们还没有摆脱官本位思想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一些制度和规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